|
信仰的大未來:人類需要的20個信念
|
|
The Beliefs that Reinvent the Future |
|
|
|
|
|
|
|
|
ISBN |
9789861987491 |
定价 |
NT380 |
售价 |
RM59.40 |
特价 |
RM53.46 *
|
作者 |
謝木水
|
出版社 |
校園書房
|
出版日期 |
2020-12-10 |
装订 |
平裝. 單色印刷. 288 页. 21. |
库存量 |
購買後立即進貨 抱歉!此书没有开放空运服务,只能船运,需时约30个工作天。如需空运请洽客服。 库存有限或需要调货,订购时间可能延长。如无法订购则将通知进行退款。 |
|
我要订购 有现货时通知我 |
|
放入下次购买清单 |
|
|
|
|
|
|
|
|
|
|
|
|
|
|
|
|
你的信念,決定你的未來!
打開本書,來一場信念健檢!
每章末提供三道反思題:
1.你對本章課題的看法;
2.基督信仰與這課題的關聯;
3.神的道如何重塑你對這課題的信念,並帶出行動。
幫助讀者重塑信念,重整思維再出發!
我們會慎重其事地選擇委身一生的宗教信仰,卻忽略人生閱歷中逐漸衍生的各種信念,更是有形無形地堆疊出我們對自我的評價、對事件的解讀、對生活的詮釋、對生命的觀點。直到某個驀然自省的片刻,才驚覺早已不識自己的面目,人生的支點曾幾何時已被偷偷置換。
閱讀本書,正是一個自我省察的契機。作者謝木水博士兼具哲學與神學素養,在廣大的生活世界中,精選了四個與你我息息相關的領域──從個人、教會、社會,再深化到教育──由內而外進行信念健檢。他以人文的視角觀察這看似蓬勃發展的後現代社會,在時代的變革、思潮的演變、時局的動盪、科技的發展之下,其實包裹著現代主義的糖衣、世界主義的假象、多元包容的表象,致使身處其中的個人和族群,或盲目追求,或茫然不安,受世界渲染的信念也悄然成形。
對於這樣的世道人心,作者提出唯一解方,即是以神的道來加以鑑察。至終你會發現,信念和信仰是一個循環的生態,經驗和事件固然形成頑強的信念,然而基督信仰能幫助我們檢視、鬆動、重塑既有的信念;而經過重塑的信念,使我們能泰然立足於現代社會,不卑不亢地向普世宣講福音真理、見證永生之道,有意識地、有目標地,迎向信仰的大未來! |
|
|
|
|
|
|
|
|
|
|
|
|
|
|
目錄
導言:重塑信念才有未來/013
Part1 迎向未來的自我信念/021
第1章 人要的幸福:幸福科學沒挖到的深層要素/025
第2章 人要的形象:消費心理無法滿足的內在自我/035
第3章 人要的良知:揭露自欺人格的真相/043
第4章 人要的完善:反思宗教與哲學對人格理想的追尋/055
第5章 人人的福音:面向奇蹟的新生命觀/063
Part2 迎向未來的教會信念/075
第6章 教會引爆點:宗教改革的是與非/081
第7章 宗教非暴力:再思「宗教即暴力」的暴力論述/089
第8章 接待外來人:論世界主義的真相與假象/099
第9章 牧養後現代:論後現代人的失望與盼望/117
第10章 教會的使命:論福音使命的授受與傳承/127
Part3 迎向未來的社會信念/137
第11章 道德有公理:重尋現代社會的道德基礎/141
第12章 無神論有神:從一神變無神的「宗教演化論」/151
第13章 世界真和平:探討世界的和平文化/159
第14章 智慧國三思:人工智能 vs. 神工智慧/169
第15章 世界的重塑:世界新秩序在於神國的臨在/187
Part4 迎向未來的教育信念/199
第16章 醫治記憶的傷痕/205
第17章 轉化陰影的敘事/221
第18章 牧職神學的定位/233
第19章 給E世代的教育/249
第20章 虛空世界的支點/263
後記:重塑信念的《校園》/277 |
|
|
|
|
|
|
|
|
|
|
|
|
|
|
作者簡介
謝木水
謝木水博士,新加坡神學院院長。生於馬來西亞,定居新加坡。先後畢業於新加坡神學院道學碩士(1997),蘇格蘭阿伯丁大學神學碩士(2000),新加坡國立大學哲學碩士(2005),英格蘭埃克塞特大學哲學博士(2008)。
四個博碩士學位並未將他禁錮於象牙塔內,每一個研究生涯,都始於感悟教會和社會的需要而自我裝備,至終指向回應神的呼召,學以致用地投身於教會牧職、神學教育、報章論壇,畢生致力於實踐個人的立志:為基督做僕人,為教會做神學,為社會做關懷。讀其文得識其人,此為其一。
熱愛電影和閱讀,從哲學到趨勢、冷僻到熱門、寫實到科幻,他善於以各樣題材回應當代時局、社會文化、倫理課題,靈活地運用在論述脈絡中,不僅豐富了他個人的內蘊、擴充讀者的視野,也使其文字增添一分淳厚的人味──提出批判之餘,不失牧者關懷;指向別人之際,也有自我省察;表達期許之前,先反求諸己。讀其文得識其人,此為其二。
除本書外,尚著有《21世紀神學事件簿》(校園)、《人之為人》(協傳)、《公眾倫理》(協傳)、《為主所欲》(新加坡神學院),其文章並散見於《校園》雜誌、《新橋》雜誌,與各報章媒體。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