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術、管理與社會
|
|
Technology, Management, and Society |
|
|
|
|
|
|
|
|
ISBN |
9789869913973 |
定价 |
NT400 |
售价 |
RM62.50 |
优惠价 |
RM55.63 *
|
作者 |
彼得˙杜拉克
|
译者 |
白裕承 |
出版社 |
博雅
|
出版日期 |
2020-11-11 |
装订 |
軟精裝. 單色印刷. 288 页. 21. |
库存量 |
已搶購一空目前無法購買 |
|
可订购时通知我 |
|
|
|
|
|
|
|
|
|
|
|
|
|
|
|
|
《技術、管理與社會》收錄了12篇杜拉克於不同時期、為了不同目的所寫的論文。旨在探討過去所謂的「物質文明」的某些層面,例如人的工具及其材料,人的機構與組織,以及工作與謀生的方式,是一本波瀾壯濶、極富洞見的論文集。
本書的部分文章是關於技術及其歷史,部分是關於管理與管理者,部分則是關於特定的工具,例如電腦;但它們全都是關於工作的人,全都是關於人努力發揮自己的效能。12 篇文章中,有五篇探討的是技術、技術史、技術對人與文化的衝擊,而這幾篇文章涵蓋的時間,從七千年前「第一場技術革命」開始談起,然後一路下來,試圖評估技術在我們這個世紀的
地位。有四篇文章將管理者視為今日社會的推動者,並將管理視為核心的社會機能。其餘三篇文章,探討的是基本的做法與技巧。這幾篇文章關注的是組織之中的管理,而非做為社會功能的管理;不過這些文章也一再強調,對於人類、經濟與社會來說,管理的目的不是要有效能,而是要有生產力。
本書特色
杜拉克以一貫的務實和通俗的行文風格,深入地探討技術的本質、社會技術系統的特徵以及作為實踐學科的管理。杜拉克就像一個神奇的預言家和指路人,準確地描述了組織和管理學者走過的彎路以及不斷矯正的過程。透過本書,讀者可從各個視角遨遊在杜拉克的思想世界,與之對話。 |
|
|
|
|
|
|
|
|
|
|
|
|
|
|
目錄
總序 功能正常的社會和博雅管理 邵明路
總序 向一位跨世紀的大師致敬 許士軍
導讀 一種相思,兩處閒愁 洪世章
前言
第1 章 資訊、溝通和理解
第2 章 管理學的新角色
第3 章 工作和工具
第4 章 20 世紀的技術趨勢
第5 章 公元1900 年的前技術文明
第6 章 過去與未來的管理者
第7 章 第一場技術革命教我們的事
第8 章 長期規劃
第9 章 企業目標與存活需求
第10 章 管理者與笨蛋
第11 章 技術革命
第12 章 管理終究會是一門科學嗎?
|
|
|
|
|
|
|
|
|
|
|
|
|
|
|
作者簡介
彼得.杜拉克(Peter F. Drucker,1909-2005)
彼得.杜拉克生長於一個文化環境優越的家庭,薰陶於猶太- 基督教信仰傳統。1937 年移居美國,2002 年6 月20 日榮獲美國「總統自由勳章」。
杜拉克一生好學、敏思、善察、能析;筆耕不輟,以逾40 部著作享譽世界;治學精進、不拘框條,觸類旁通、不落窠臼。他早年學金融,1931 年獲法蘭克福大學法學博士。經濟學上,他尊敬凱因斯(John M. Keynes 1883-1946),但跟隨熊彼德(Joseph A. Schumpeter 1883-1950)。政治學上,他主張多元化和去中心化,對極權主義持嚴肅的批判態度。他對存在主義哲學與生存神學,特別是齊克果(S. Kierkegaard 1813-1855)的思想研究,造詣頗深。
杜拉克自稱為「旁觀者」,始終持守立場清醒、思維冷靜、人格獨立、思想自由以及責任意識。做為「社會生態學家」,他具有明心慧眼、洞察力強,為世人的社會與組織守望的美德、正直與良知,勇於在批判中追求創新。他創立了「現代管理學」,主張管理的理論創新與實踐探索、走「知信行」合一之路,因此被譽為「現代管理學之父」和「管理大師中的大師」。
杜拉克在世近一個世紀。他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見證從科學技術變革到思想理念革新的過程;目睹從工業時代進入智識(知識)時代、資訊時代的變化;親歷從資本主義社會發展到後現代知識型社會的變遷;對所有經歷的變化以及21 世紀的人類發展,他都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見。今天,我們能夠深切感知到他的貢獻永不止於20 世紀,對未來世界的發展與變化,杜拉克的思想必定會產生更加積極且深遠的影響。
譯者簡介
白裕承
1968 年生於台南,台大外文系畢業,曾任職於《自立早報》、《自由時報》、《中國時報》、《明日報》、《壹週刊》、《蘋果日報》等媒體的國際新聞中心。譯作包括《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險峰歲月》、《尋找說故事的人》、《革命前夕的摩托車之旅》(合譯)、《馬勒傳》、《喬伊斯傳》等書。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