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推薦序 此時此地的政治/張君玫 推薦序 地族同盟的哲學鷹架/龔卓軍 第一章 出一個政治虛構的假說:世界爆發貧富不均,與否定氣候突變實屬同一現象 第二章 多虧美國退出氣候協議,總算看清這場戰爭的真面目 第三章 移民問題困擾各國:「被剝奪土地」,一種全新卻壞透的普世性 第四章 「加法全球化」與「減法全球化」截然不同 第五章 支持全球化的上層階級,如何一步步擺脫團結的包袱 第六章 「共享世界」的精神被拋棄,引發對事實的懷疑 第七章 第三個端點出現,挑戰「全球」與「本土」之間的現代性典型定向 第八章 「川普主義」的發明,標示了第四顆吸子「離地」 第九章 標示「在地」吸子,界定地緣政治新定向 第十章 為何生態政治總是跟不上問題的腳步 第十一章 為何生態政治總是難以從左派/右派對立中抽身 第十二章 如何讓生態運動接下社會抗爭的棒子 第十三章 階級鬥爭已轉為地社位置的爭奪戰 第十四章 藉由科學史,一探「自然」概念如何使政治立場僵化 第十五章 左/右對立的現代觀點所施加的「自然」魔咒,非得破除不可 第十六章 行動者世界有別於物件世界,兩者反抗方式截然不同 第十七章 臨界區科學有其政治功能,與其他自然科學絕不相同 第十八章 生產系統與生育系統的矛盾正在加劇 第十九章 陳情書的模型,重拾生活地域的描述 第二十章 為舊大陸辯護 圖片一覽 註釋
作者簡介 布魯諾.拉圖(Bruno Latour) 巴黎政治學院(Science Po)媒體實驗室榮譽教授。學術生涯早期以科際與社會研究(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STS)的作品聞名,晚近則致力於哲學、生態與其他領域的社會科學研究。著作甚豐,包括《實驗室生活》、《我們從未現代過》、《自然的政治》(Politiques de la nature)、《再組社會》(Reassembling the social)、《激情的經濟學》、《存在模式研究:現代人的人類學》(Enquête sur les modes d'existence : Une anthropologie des modernes)等等。 拉圖近年亦開始密切與藝術家合作,透過影像、圖像或參與等方式表達理論概念,策展主題包括「偶像破壞」(Iconoclash)、「讓事物公共化」(Making Things Public),以及2016年的「重啟現代性」(Reset Modernity)。拉圖也是2020年台北市立美術館雙年展的共同策展人,展題為「你我住在不同的星球上:外交新碰撞」。 譯者簡介 陳榮泰 台大化工系、清大歷史所畢業。現就讀法國高等社科院社會人類學學程。 伍啟鴻 畢業於台大物理系、清大哲學所。現居法國,於高等翻譯學院就讀翻譯學學程。 以翻譯為志業,並引以為樂。冀以中、西文字根本不同之大前提下,尋索現代漢語的多元性。 二人與群學出版社合作,主要譯有米歇爾.塞荷《失控的佔有慾》、《寄食者》;布魯諾.拉圖《面對蓋婭》、《巴斯德的實驗室》等書。譯稿賜教:eengthaix@gmail.com。
最近浏览商品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