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ISBN |
9789869868662 |
定价 |
NT420 |
售价 |
RM65.60 |
优惠价 |
RM58.38 *
|
作者 |
王汎森
|
出版社 |
允晨文化
|
出版日期 |
2020-08-01 |
装订 |
平裝. 單色印刷. 326 页. 21. |
库存量 |
海外库存 下单时可选择“空运”或“海运”(空运和海运需独立下单)。空运费每本书/CD是RM12.00。 空运需时8-11个工作天,海运需时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时间不包括出版社调货的时间以及尚未出版的预购商品) |
|
有现货时通知我 |
|
放入下次购买清单 |
|
|
|
|
|
|
|
|
|
|
|
|
|
|
|
|
本書文章所涵蓋的範圍大概是晚清最後十年到一九三○年代左右,前後將近三十年的時間,偏重的是「變」的部份,而尚未來得及仔細分析在新史學甚囂塵上之時,舊史本身的風貌。在將近三十年中,史學的意義、題目、史料、方法、概念、詞彙、評價、敘事架構等都起了重大的變化,以至於要想回過頭去用傳統方式寫史,幾乎不可能。譬如在近代以前,人們多用「史」而罕用「歷史」,近代則用「歷史」而少用「史」。由「史」到「歷史」, 在隱微之間有某種深刻的改變,這一類改變在近代的史學實踐中可謂不勝枚舉。近代中國重要的史家、歷史著作、史學流派,或歷史機構,幾乎都有人研究了,以至於許多人感到好像在這個領域已經沒有什麼可以著手之處。可是,如果我們把視界放寬到整個時代的歷史意識,及它們與政治、社會的複雜互動,則有一個相當廣闊的園地擺在眼前。——王汎森 |
|
|
|
|
|
|
|
|
|
|
|
|
|
|
目錄
增訂版序
序
晚清的政治概念與「新史學」
近代中國的線性歷史觀—以社會進化論為中心的討論
從經學向史學的過渡—廖平與蒙文通的例子
什麼可以成為歷史證據—近代中國新舊史料觀點的衝突
錢穆與民國學風
重訪錢穆的《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近代史家的研究風格與內在緊張
從哲學史到思想史—胡適的英文《中國思想史大綱》草稿
歷史研究的新視野—重讀〈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
歷史教科書與歷史記憶
著述年表 |
|
|
|
|
|
|
|
|
|
|
|
|
|
|
作者簡介
王汎森
台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士、碩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博士。歷史學家,2004年當選中研院院士,2005年獲選英國皇家歷史學會會士。曾任中央研究院代理院長、副院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
王汎森教授研究的範圍以十五世紀已降到近代中國的思想、文化史為主。著有《章太炎的思想》、《古史辨運動的興起》、Fu Ssu-nien: A Life in Chinese History and Politics(《傅斯年:中國近代歷史與政治中的個體生命》)、《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晚明清初思想十論》、《近代中國的史家與史學》、《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學術與心態》、《執拗的低音:一些歷史思考方式的反思》、《思想是生活的一種方式》、《天才為何成群地來》等學術專書。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