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ISBN |
9789869907255 |
定价 |
NT400 |
售价 |
RM62.50 |
优惠价 |
RM55.63 *
|
作者 |
陳翠蓮
|
出版社 |
春山出版
|
出版日期 |
2020-08-04 |
装订 |
平裝. 單色印刷. 344 页. 21. |
库存量 |
海外库存 下单时可选择“空运”或“海运”(空运和海运需独立下单)。空运费每本书/CD是RM13.50。 空运需时8-11个工作天,海运需时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时间不包括出版社调货的时间以及尚未出版的预购商品) |
|
电子书试读 有现货时通知我 |
|
放入下次购买清单 |
|
|
|
|
|
|
|
|
|
|
|
|
|
|
|
|
☆★對於一九二○年代臺灣民主運動先行者們的致意☆★
#本書原名《百年追求卷一.自治的夢想》
那是智識解放、民主初萌的時刻;
日治之下的臺灣知識青年們,
喊出「臺灣是臺灣人的臺灣」,追尋島國自治的夢想。
在嚴酷高壓的時代,少數人不計個人利害,勇於挺身對抗。雖然這一波民主運動遭到重擊,並未能達成改造臺灣社會的目標,但前人的勇氣與努力,足以讓我們產生信心,不致悲觀喪志。日治時期的民主運動過程也提示我們,積極公共參與、為群體獻身是高貴的美德……這些為公共獻身的勇者,應該成為典範,被大眾所熟知,成為臺灣社會的共同記憶。──陳翠蓮
一九二○年代日本大正時期,解放的思潮影響著亞洲各國青年。在那個臺灣識字率只有三.九%的年代,已有包括蔡培火、林呈祿、林仲澍在內的臺灣留日學生,喊出「臺灣是臺灣人的臺灣」。他們與本島仕紳如林獻堂、蔣渭水等人相互奧援,成立臺灣文化協會,發起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藉由文化運動傳播新的文明價值與各種理論啟迪大眾,同時也成立政黨,以組織之力要求民主與參政權。
雖然內部有路線與理念之爭,外面有統治者的步步緊縮與壓制,後期更面臨了戰爭與東亞秩序變動的壓力,以及二次大戰後新統治者毫不容情的斲傷;然而,從一九二〇年到一九四七年,這近三十年的時光可說是臺灣的啟蒙時代,「臺灣人」意識在這段期間內形成,對於自由、民主、人權與自治等概念的理解,也逐漸根植人心而成為共同的追尋。
儘管渴望自治的夢想如繁花飄零,然而,那些先行者的身影,他們對於臺灣的未來所描繪的美好圖像,依舊激勵了來者,縱然接下來仍是荊棘與礪石遍布,人們猶能為自由、民主、公義的臺灣持續前行。 |
|
|
|
|
|
|
|
|
|
|
|
|
|
|
目錄
作者序 臺灣的啟蒙時代
第一章 帝都的洗禮
第二章 抵抗的策略
第三章 在團結的旗幟下
第四章 想像文明臺灣
第五章 統治者的對策
第六章 走向階級運動
第七章 一網打盡
第八章 戰爭陰影下
第九章 迎接新時代
第十章 祖國來的殖民者
第十一章 全島起義
第十二章 夢碎
|
|
|
|
|
|
|
|
|
|
|
|
|
|
|
作者簡介
陳翠蓮
臺灣大學政治學博士,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曾任自立晚報記者,後任教於淡江大學、政治大學。主要研究領域為日治時期臺灣政治史、戰後臺灣政治史。主要著作有《派系鬥爭與權謀政治:二二八悲劇的另一面相》、《戰後臺灣人權史》(合著)、《二二八事件責任歸屬研究報告》(合著)、《臺灣人的抵抗與認同,一九二○~一九五○》、《重構二二八:戰後美中體制、中國統治模式與臺灣》、《四六事件與臺灣大學》(合著 )等。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