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自序
第一章 追尋因果關係性——走出相關程度的迷宮
第一節 簡扼回顧「經驗實徵」的研究傳統
第二節 從Hempel的科學解釋模式談起
第三節 實驗法作為確認因果關係、檢證假設和理論的最佳方式
第四節 社會研究中歸納統計模式作為實驗法的替代策略
第五節 以因果推論為目的之統計模式的推進:邁向機制取向的伴手禮
第六節 摘要性的綜合提示
第二章 「機制」概念作為因果鏈的中介構造——跨越古典經驗實證主義的概念奏曲
第一節 簡扼地回顧H-O之覆蓋性的法則型解釋模式
第二節 中介變項抑或假設構造:一九四○年代美國心理學界的一場爭論
第三節 簡單回顧社會學傳統中的「生成機制」概念
第四節 機制作為解除因果鏈之「黑箱」詛咒的中介體
第五節 機制是具體活動/假設構念、抑或事件/過程?邁向「體系化」的模式
第六節 (社會)機制為基礎之解釋模式的知識社會學意涵
第七節 承接轉進以邁向分析社會學的機制觀:代結語
第三章 分析社會學的興起與發展——對經驗實證論的概念性修補
第一節 對分析社會學出現的前沿思想剖析
第二節 帶動分析社會學興起的社會背景:美國主流社會學典範「委外」精進加工製造的學術產品
第三節 到底「分析社會學」試圖告訴我們什麼?一個預備性的陳述
第四節 方法論個人主義與「以微觀解釋宏觀」模式
雙重主導下的機制概念
第五節 由中距理論開展出來的核心論述架構:由變項取向/能動者本位而至微觀基礎/宏觀現象
第六節 機制微觀基礎論的「是」與「非」
第七節 一個餘波盪漾的課題:分析社會學與理性選擇論的分/合以及一/二
第四章 從存有論典範出發的批判實在論——超越分析社會學的論述模式
第一節 批判實在論是什麼?
第二節 批判實在論的基本特質:「本體論的」與「實在的」
第三節 實在的、真實的和經驗的分層說:本體論的實在主義過渡到認識論的相對主義
第四節 真理的四位體制(truth tetrapolity)與勢態真理(alethic truth)的意涵:判斷理性的準則
第五節 結構(structure)與能動(agency):批判自然主義和社會活動的轉型模式
第六節 迸生論(emergentism)的三要義:附隨(supervenience)、多元實現性(multiple realizability)與自然裂離(wild disjunction)
第七節 再探Bhaskar對機制與具共時性的迸生權能力的論述
第八節 「社會建構」的實在論意涵
第五章 「機制」概念的析論取徑
第一節 議題的鋪陳衍展
第二節 走出分析社會學的低階/高階解釋模式
第三節 作為表呈「內涵理法」的「可能性」——「趨勢」或「潛勢」
第四節 「闕如化」的衍生意涵:以「理念型」作為元型來理解「機制」
第五節 以Weber命題為例
來闡述「機制」作為具理念型性質的概念道具
參考文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