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本書共收六篇短論,分上下兩篇,上篇以宋代的道學及與道學相關的經典詮釋為主題,下篇主要以清代《春秋》學為主要研討對象。前三篇論文圍繞著宋代道學而展開,討論了宋代道學家對經典的創造性詮釋及其所體現出的與傳統漢唐儒學的不同特色,同時也指出道學的成立離不開對經典的詮釋,特別是到作為道學之集大成者的朱子,依然追求經典詮釋的客觀性與正確性。後三篇論文圍繞著清代《春秋》學而展開,分別以莊存與、戴望和蘇輿為例,對清代《春秋》學作了不同面向的考察。從中可清楚地看到:儘管學術立場與政治立場各異,但清代以公羊學為中心的《春秋》學,無不以通經致用為職志,努力地將經術與政事挽合為一體。
如果說宋明道學致力於傳「道」的話,那麼其中所體現出來的經學視角則表明其並不廢「學」;如果說宋明道學致力於明「體」的話,那麼,以清代《春秋》學為代表的經學則充分地表現出儒學達「用」之面向。因此,「經學」與「道學」並非截然無所關涉,對於理解儒學之全體來講,它們必須兼容並包,必須相互補充,才可能真正溶道、學、政於一體,而不致於有所偏頗。
【短契】
長期以來,儒家學術基本上處於割裂為二的格局,其一是所謂的道學、理學或宋學,其二則是與之相對的經學或漢學。然而,研「經」不外明「道」,求「道」亦不能離「經」。不論是經學還是道學,事實上都是對先秦儒學這一共同思想資源的詮釋與重建。本書的目的,即試圖從經典詮釋的視角來看兩者之兼容性與互補性。
作者簡介
郭曉東
1970年生,福建省霞浦縣人。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學士(1991),哲學系碩士(1997)、博士(2000),現為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副教授。曾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哲學研究中心訪問學者、台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客座副研究員。主要著作有《識仁與定性:工夫論視域下的程明道哲學研究》(2006)。
序言. I﹝宋代篇﹞
壹、從「性」「氣」關係看張載、二程工夫論之異同 1一 、張橫渠:「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的對分 及其「變化氣質」之「成性」工夫 2二、程伊川:「性即理」涵攝下的「性」「氣」分設及涵養用敬、進學致知之工夫 21三、程明道:「性即氣、氣即性」與識仁、定性之體認本體的工夫 38四、小結 49
貳、司馬光對《中庸》詮釋的再考察: 從經學史與道學史的雙重視域出發 57一、引言 57二、對「天命之謂性」的詮釋及其存在的問題 61三、司馬光「中和」學說及其在道學史上的意義與局限 75四、對「誠」的詮釋及其與道學詮釋之不同 93五、司馬光的《中庸》詮釋的經學特色及其影響 100五、小結:北宋《中庸》學說史上的承上啟下者 116
參、論楊龜山對《中庸》的詮釋及朱子的批評 121一、引言 121二、楊時的《中庸》詮釋 128三、朱子對龜山《中庸》說的批評 148﹝清代篇」
肆、略論莊存與的經學思想: 以莊氏《春秋》學為討論中心 167一、引言:乾隆間經學之別流 167二、微言大義與通經致用 171三、莊存與的《春秋》學 187四、結語 227
伍、述《公羊》以贊《論語》: 《戴氏注論語》研究 231一、引言 231二、戴望與劉、宋 232三、以《公羊》之微言大義證《論語》 239四 、結語 259
陸、正學以翼教: 論《春秋繁露義證》的經學觀與政治觀 267一、引言 267二、「義」證《春秋》 271三、「改制」考辨 285四、尊君貴民 300五、小結 311徵引文獻 315人名索引 325名詞索引 333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