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導論 001
第一章 從名士風度到聖賢氣象 009 一、魏晉名士風度及其人格衝突 009 二、宋明聖賢氣象 018 三、名士風度與聖賢氣象的內在關聯 030 (一)士大夫的主體意識 031 (二)名教可樂的問題 033 (三)情性的問題 036 (四)性與天道的問題 040
第二章 玄學、理學「身心之學」的思想理路 045 一、緒論 045 二、玄學的身心思想 051 (一)精神權威的崩潰與個體自我的崛起 051 (二)名士的身心追求與困境 057 (三)魏晉身心之學的依據:性與理 063 三、理學的身心之學 069 (一)理學的個體自我意識 070 (二)理學的身心一體觀 075 (三)身心之學與性理之學 079 四、玄學、理學「身心之學」的發展理路 086 (一)從「遺其形骸」到「形骸與天地相應」 087 (二)從「無心」到「大心」 092 (三)從自然之我到名教之我 098
第三章 玄學、理學「性理之學」的思想理路 103 一、緒論 103 二、先秦性理觀念溯源 108 三、玄學:建構性理學說的早期形態 119 四、宋儒:性理學的完成 138 五、性理學的建構與中國哲學的精神 152
第四章 玄學、理學的經典詮釋方法及其聯繫 169 一、緒論 169 二、玄學、理學的言意之辨 172 (一)經典詮釋與言意之辨 173 (二)玄學、理學對歷史文本的肯定:言與意的聯繫 176 (三)思想創新的依據:言與意的差異 181 三、玄學、理學的本末體用之辨 189 (一)玄學的經典詮釋方法:本末之辨 190 (二)理學的經典詮釋方法:體用之辨 199 (三)理學體用之辨與玄學本體詮釋方法的傳承關係 203 (四)理學體用之辨對玄學本體詮釋方法的發展 209
第五章 玄學、理學《論語》學的學術理路 217 一、《論語》及其思想特色與詮釋空間 217 二、玄學《論語》學與內聖之道 227 (一)聖人之道的價值取向:自然與名教 229 (二)聖人之道的本體:道與無 234 (三)聖人之道的方法:「體無」、「明道」 239 三、理學《論語》學與內聖之道 245 (一)宋儒聖人之道的經典詮釋 248 (二)宋儒聖人之道的本體建構 253 (三)宋儒聖人之道的下學上達結合 257 四、兩種《論語》學的學術理路 263 (一)一致的本體詮釋方法 264 (二)相通的精神境界 268 (三)同構的哲學體系 273
第六章 玄學、理學的《周易》義理學及其理路 281 一、緒論 281 二、王弼的《周易》義理學 288 (一)義理的學術形式特徵 288 (二)義理的人文內涵 294 (三)實用理性的義理 300 (四)本體論的義理 305 三、程頤的《周易》義理學 309 (一)程頤義理《易》學對王弼之學的傳承 310 (1)從《易》學的獨特學術形態來看 311 (2)從體用結合上看 314 (3)從天道以人事明之來看 317 (二)體用一源的《易》理 320 (1)通過體用一源來建構天理論 321 (2)通過理一分殊而重建天理論 325 (三)卦才與人生境遇 328 四、《周易》義理學與中國傳統思維方式 341 (一)從理性化的神靈到理性化的哲學 342 (二)義理《易》學與中國傳統思維方式 348 (1)義理《易》學與實踐性思維 351 (2)義理《易》學與功利性思維 354 (3)義理《易》學與辯證性直覺思維 357
結論 363
主要參考及徵引文獻 369(三)同構的哲學體系 2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