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前言:給孩子的愛,是藥還是毒? 【Part 1】了解自己,從覺察「潛意識」開始 1.兩種「密碼」,塑造子女未來樣貌 「氣味」和「有色眼鏡」兩大密碼,對子女教養有九成的影響力。雖然很重要,卻藏在媽媽潛意識中,不容易被察覺。 2.從「心理劇」洞察不安的投射情緒 「投射」有等級之分,可能只是單純的藉口、潛藏內心的欲望、普通喜好,甚至還會演變成日常行為。這會決定你看待和教養孩子的方式。 3.用「一度法則」,找出最佳相處模式 重點不在於改變多少,而是努力改變的心態,必須視持續進行式。保有這樣的心態,就能時刻覺察自我、時刻自我成長。 【Part 2】追求「理想形象」,是好是壞? 1.「超我」媽媽表面完美,實則嚴苛無情 媽媽的人生中,存在超我、自我和本我的戰爭。面對小孩不聽話,「本我」會生氣地處罰;「超我」則認為此行為不符合慈愛、高尚形象,而會不斷自責來懲罰「自我」。 2.刻意「留白」,讓孩子恣意揮灑 媽媽要懂得留白,也要忍受孩子留有空白;要學習對凌亂視而不見、接納失誤並享受錯誤。孩子本來就充滿空白,未曾經歷人生風雨的孩子,怎能發揮出無限創意的特質? 【Part 3】放下「執著」,重建親子溝通管道 1.別忽視「反抗」警訊!少碎念可改善關係 孩子和媽媽的對話裡,藏著蛛絲馬跡。孩子不會直接表達「我有危險」,但會從眼神和舉止中透露訊息,例如不耐與反抗行為日益嚴重。 2.拿掉「理想媽媽」面具,練習對孩子放手 許多女性被囚禁在「理想媽媽」的面具中,讓「媽媽」和「犧牲」劃上等號。然而,比起為孩子全心付出,什麼都不做反而更好。 【Part 4】常說「抱歉」的媽媽,養出沒自信的孩子 1.明明盡心盡力,為何仍深感愧疚? 若媽媽背負著愧疚感,會影響孩子的潛意識,對雙方都不好。沒有人指責、怪罪媽媽做不好,為何還要一直緊抓著不好的情緒? 2.拋開育兒理論假象!讓小孩順性發展最佳 父母無從得知孩子的內在,感受到什麼樣的獨特經驗。既然不知道,又何必把自己困在相關的育兒理論中,甚至還企圖藉此導正孩子的行為? 【Part 5】斷開「安全圍籬」,營造舒適互動空間 1.追求名列前茅,易失去快樂童年 對孩子和自己的焦慮、欲望,迫使媽媽將他們送上讀書列車。若在孩子處於需要體驗多元生活時期,只能被動遵守指示,往後的人生很可能過得像被迫念書般痛苦。 2.戒除「緊迫盯人」,焦慮就會停止 日常生活中意外事故頻傳,難免讓人時常繃緊神經。然而,媽媽的焦慮,對孩子來說沒有利、只有害,還會帶來無謂的不安感。 3.依賴「正常標準」,反錯估孩子潛力 若只相信「心理評估」檢測中的「正常標準」,反而會忽略孩子獨特的氣質、發展歷程,甚至會讓他們一輩子失去獨立自主的機會。 【Part 6】撫慰受傷的內心,重新當個好媽媽 1.學會內在「覺醒」,揮別童年傷痕 無論是誰(包含媽媽)都有創傷,那是人類、人生的獨特之處。但只要對自己的行為模式有所覺察,就會有所改變,不會被情緒所綁架。 2.媽媽懂自我療癒,小孩「耐受度」較高 孩子的「心理耐受程度」是天生的,與媽媽的創傷程度相互搭配。帶有創傷的媽媽所生下的孩子,心理耐受度也會相對較高,不用太擔心。 後記:翻轉心態,重拾家庭的愛與幸福
作者簡介 尹宇相(윤우상) 擁有30年經歷的精神健康醫學專業醫師,畢業於中央大學醫科大學,醫學博士。在開朗心理醫院擔任院長,以心理劇(psychodrama)專家身分擔任EBS、tvN節目來賓超過20年,撫慰、治癒近千顆受傷的心靈。連任韓國心理劇社會劇學會會長,至今仍投入每年有數百名觀眾參與的心理治療劇企劃,擔任即席呈現治療過程的導演及訓練師(TEP)。 他講授「媽媽心理學特別講座」多年,亦針對一般民眾主講「精神健康分析」,閒暇時間多半投注於寫作及演講。 譯者簡介 葉雨純 喜歡沉浸在不同國界的文字中,轉換字裡行間的溫度。 譯有《寒天蒟蒻低GI美味料理》、《咖啡杯測的科學》、《與孩子的美感對話》、《青少年身心療癒處方箋》、《送花給你》等書。
买了这本书的人也买...
最近浏览商品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