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ISBN |
9787544779548 |
定价 |
RMB68.00 |
售价 |
RM74.80 |
优惠价 |
RM56.10 * (-25%)
|
作者 |
樊錦詩,顧春芳
|
出版社 |
譯林出版社
|
出版日期 |
2019-10-01 |
装订 |
精裝. 單色印刷. 492 页. 26. |
库存量 |
購買後立即進貨 下单时可选择“空运”或“海运”(空运和海运需独立下单)。空运费每本书/CD是RM16.00。 空运需时8-11个工作天,海运需时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时间不包括出版社调货的时间以及尚未出版的预购商品) 库存有限或需要调货,订购时间可能延长。如无法订购则将通知进行退款。 |
|
我要订购 有现货时通知我 |
|
放入下次购买清单 |
|
|
|
|
|
|
|
|
|
|
|
|
|
|
|
|
她是備受寵愛的江南閨秀,
她是風華正茂的北大高材生,
卻奉獻了大半輩子的光陰,
守護著荒野大漠的七百三十五座洞窟。
人們親切地喊她“敦煌的女兒”,
她卻說,我其實也想過離開。
然而,在每一個荊天棘地的人生路口,
她都選擇了——堅守。
“敦煌的女兒”樊錦詩首度直面讀者,親述自己不平凡的人生:在北京大學考古系師從宿白、蘇秉琦等考古名家的青春求學往事,與終身伴侶、武漢大學考古系創始人彭金章先生相濡以沫的愛情詩篇,五十多年堅守大漠、守護敦煌、向世界展現中國傳統藝術之美的動人故事……
本書獨家收錄了一批從未公開過的資料,展現這位元傳奇女性的志業與愛情、困境與堅守,解讀敦煌藝術崇高之美,歷數百年敦煌學研究的篳路藍縷,披露莫高窟“申遺”及“數字敦煌”背後的故事。
|
|
|
|
|
|
|
|
|
|
|
|
購買中國簡體書籍請注意:
1. 因裝幀品質及貨運條件未臻完善,中國簡體書可能有出現磨痕、凹痕、折痕等問題,故簡體字館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缺頁等較嚴重的狀態外,其餘所有商品將正常出貨。
|
|
|
|
|
|
|
|
|
目錄
自 序
人生的不確定性
初見人世
路有凍死骨
一個嶄新的上海
差一點死於小兒麻痹症
我的興趣所在
居里夫人的影響
別無選擇
第二章 神聖的大學
在北大歷史學系抄文稿
相容並包的學術風氣
群星燦爛的歷史學系
回憶蘇秉琦先生
宿白先生的為人與為學
北大的精神傳統和學術氛圍
第三章 敦煌是我的宿命
幻想在現實中蘇醒
在莫高窟的畢業實習
“李廣杏”,如此人間好杏
我被分配去了敦煌
蘇秉琦先生的一次召見
重回莫高窟
第四章 千年莫高窟
石窟藝術聖地
樂僔和尚與敦煌第一窟
苦難孕育的燦爛文明
張議潮與歸義軍
藝術和文化是國家氣象的反映
藏經洞文書的發現與流散
藏經洞文書的價值
第五章 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世界
敦煌學在海外
羅振玉、王國維與中國敦煌學的發軔
陳寅恪對中國敦煌學的貢獻
張大千和向達在敦煌
常書鴻先生與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敦煌文物研究所
段文傑先生與敦煌研究院
季羨林先生與敦煌
潘重規、饒宗頤的敦煌情緣
為了敦煌學回歸中國
敦煌學的未來
第六章 風雨飄搖的日子
莫高窟人的宿命
父親的突然死亡帶來的傷痛
簡單相信,傻傻堅持
他們成了豬官和羊倌
莫高窟沒有被破壞是個奇跡
第七章 敦煌的女兒
報告文學《敦煌的女兒》
從北大到敦煌
我其實想過離開敦煌
我不是好妻子、好母親
相識未名湖,相愛珞珈山,相守莫高窟
老彭與莫高窟北區考古
花甲之後拼盡全力
我的老彭走了
第八章 敦煌石窟藝術
綿延千年的形象佛教史
有最早紀年題記的洞窟博物館
說不盡的經變畫
榆林窟的稀世神品
永不停息的自由飛舞
最完美的彩塑
第158窟:涅槃的境界
敦煌藝術與中原文化
臨摹需要達到無我之境
第九章 保護就是和時間賽跑
莫高窟保存面臨的風險
持之以恆的沙害治理
搶救和預防:保護工作的“二重奏”
壁畫修復的緩慢節奏
與蓋蒂的合作
《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的制定和出臺
追憶平山先生
與時俱進的保護理念
“數位敦煌”的實現
第十章 永久保存,永續利用
莫高窟人的拓荒和堅守
“保護文物也是政績”
“申遺”成功給我的啟示
制定《甘肅敦煌莫高窟保護條例》
按照《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的要求制定《敦煌莫高窟保護與管理總體規劃》
莫高窟告急!
耗資四億的數展中心
不能“武大郎開店”
科學保護讓敦煌永生
第十一章 春風化雨潤心田
拉開大規模搶救的帷幕
“敦煌的保護是件事,還是件大事!”
對保護和傳承文化遺產的關懷和重視
“做好新時代中華文化的繼承者、傳播者、創新者”
莫高窟保護,任重而道遠
第十二章 四十年後終成卷
敦煌石窟考古研究百年回望
《敦煌七講》:中國石窟寺考古學的建立
考證與分期
為了“還債”
敦煌石窟考古報告的重要和困難
四十年終於完成《敦煌石窟全集》首卷
急功近利是學術的死敵
第十三章 莫高窟人和“莫高精神”
“捨身飼虎”的真意
“莫高精神”的傑出典範
我們都是敦煌這棵大樹上的枝葉
我沾了莫高窟的光
守護敦煌的究極意義
莫高窟人的墓地在宕泉河畔
樊錦詩年表
後 記
|
|
|
|
|
|
|
|
|
|
|
|
|
|
|
樊錦詩
★ 2019年入選國家榮譽稱號建議人選名單
★ 2019年“呂志和獎——世界文明獎”獲得者
★ 2018年“改革先鋒•文物有效保護的探索者”
★ 2017年《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報告》榮獲第七屆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獎優秀獎
1938年生,浙江杭州人。生於北京,長於上海。1958年考入北京大學歷史學系考古專業,1963年畢業後到敦煌文物研究所(敦煌研究院前身)工作至今。
曾擔任敦煌文物研究所副所長,敦煌研究院副院長、院長;現任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研究館員,兼任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共十三大代表,歷任第八至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
她 是我國文物有效保護的科學探索者和實踐者,長期紮根大漠,潛心石窟考古研究,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唐代前期和中期洞窟的分期斷代。在全國率先開展文 物保護專項法規和保護規劃建設,探索形成石窟科學保護的理論與方法,為世界文化遺產敦煌莫高窟的永久保存與永續利用作出了重大貢獻。
顧春芳
上海寶山人。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北京大學美學與美育研究中心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藝術學、戲劇戲曲學、戲劇美學、電影學。
主要學術著作有《呈現與闡釋》《意象生成》《戲劇學導論》《她的舞臺》《戲劇交響》,出版有詩集《四月的沉醉》。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