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孔子面對禮壞樂崩的局勢,作為具體倫理規範的禮制淪為僵化的形式,這是孔子所憂心的。禮儀以參與者的真誠情感為基礎,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鮮少能夠充分顯露內心情感,父母亡故最能觸發真情。一旦真誠,人們面對父母亡故的重大事件時,如果不為父母善理後事,心裡就會產生不安的強烈情感,要求人採取行動,這股源於自身的要求便是一切倫理規範的起點。
自序 1 導論 1 第一章 由《論語》中的喪禮分析喪禮對死者的安頓 1 第一節 《論語》中的「喪禮」界說 1 第二節 瀕死的「禱」 6 第三節 封藏形體的「棺」與「椁」 9 第四節 治喪之「臣」 13 第五節 「精」的安頓──「歸」 15 第六節 小結 17 第二章 喪禮對生者的安頓功能 21 第一節 「哭」 21 第二節 喪禮的情感基礎──「哀」、「戚」 23 第三節 真情顯露的契機──「自致」 27 第四節 三年之喪與生者安頓 30 第五節 小結 42 第三章 喪禮對生者的教化功能 45 第一節 倫理規範的普遍性建構 45 第二節 「三年之喪」與「啟仁」 50 第三節 「三年之喪」與「仁」 55 第四節 小結 66 第四章 《論語》中的祭禮──以祖先祭祀為中心 69 第一節 行祭禮對象的界定 70 第二節 祭禮的準備作業──「齊」 76 第三節 參與祭禮所應抱持的態度 84 第四節 小結 97 第五章 《論語》中的鬼神觀 101 第一節 《論語》中「鬼神」的意義 102 第二節 鬼神的構造 107 第三節 《論語》對「鬼神」的態度 116 第四節 小結 128 結論 131 參考文獻 135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