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走出戶外 參加一場城市獨有的派對
Outdoor Festivals
主動尋求一種生活方式,帶來改變
常聽到國外的朋友說,臺灣給他們的感覺,就是「生生不息」。這種活力來自於市井裡的人情味、巷弄之間的蕞爾店鋪,還有個人品味色彩鮮明的獨立咖啡店 等。這些將自主意識化為具體作為的老闆們,扮演著一種先發角色,但其中帶來火花、激盪人心的部分,莫過於磁吸到志趣相投的更多民眾進一步交流,引發出薈萃的蝴蝶效應。
藏身各地角落之間,由人際互動群聚而生的「在地生活形貌」,是最基本的文化內涵,更足以代表一座城市的個性。這些臺灣的原生符號,構築出一片美麗有機而生動的人文風景。這陣子我們也觀察到,在這些觸動城市與居民情感串聯的行動中,漸漸地有越來越多類似城市策展概念,衍生出的週休戶外活動遍地開花著。
這些活動規劃的初衷,往往來自一群人對社區周遭、或生活中的例行公事之外有更多想望,而號召周圍的朋友加入,集思廣益醞釀出貼近在地精神、或實現那最單純理想原點的活動形貌;開放式的戶外活動在草地上、巷弄裡、河岸邊或空地中發生,繽紛趣味的活動類型包羅萬象,音樂表演、蚊子電影院、市集擺攤、野餐、工作坊、論壇、甜點秀、拍賣會、茶席體驗等,大家都可以一起參與,路過途中被吸引也能輕易加入,所有與會的城市居民共同譜出的記憶詩篇,也間接創造了當代的文化意象。
這些朋友都是城市策展人的一份子,給自己生活的城市一次大膽創新的實驗機會,期待在不久的未來能掀起一陣陣美麗的漣漪。有人讀到海明威一封信裡的文字後,把法式優雅且慵懶的生活步調在臺北的草地上實現;一群好友聚會閒聊的當下,不經意的話題催生出以城市風貌為基底,輪流在臺南、臺中、臺北舉辦的「大好青空」巷弄尋物市集;嘉義女兒節至今已持續13個年頭,活動發想來自嘉南平原的農耕社會底蘊,從白天到夜晚,曾被評為「最好玩的市集」;研究所的社區營造實習課,帶出南萬華區鄰里的「拾光市集」,重現舊時加蚋仔的風華。週末時有空一定要出去走走,親身領略這些獨一無二的城市紋理,也許可以激發出更多對生活的想像。
目錄
封面故事
Part 01
從海明威的信 決定辦一場法式草地聚會
街頭自主行動 實現巷中巷的唱遊趣味
依照節氣 創造自己的節日
把倫敦的草地陽光生活帶回來
散步鄰居、小孩、青年都來參加的河岸旁音樂祭
重拾加蚋仔的濃厚人情味
Part 02
感謝大自然的平民祭典
謝絕消費主義 踏上草地交換東西
小日子行事曆
一件事
開一間小文具店 重現孩提時代的情懷
半睡半醒間 成為編織的靈感來源
山坡上的垂直型店鋪聚落
週六早晨在國王十字區 享用英式早餐
老房改造成咖啡館 延續新生機
美人魚故事的浪漫哀愁
表面漂亮之外的關懷
專欄
張曼娟:江南今夜沒有雨
馬世芳:露臉不露臉
黃威融:誰說雜誌沒看頭,是你自己錯過有趣有料的內容啦
羅文傑:清邁的貓日子
聊聊天
臥斧 × 譚端:
臺灣可以成為類型文學的故事島
創作對話
植栽創作讓時間慢了下來
我們喜愛的藝文事物
馬欣喜愛的音樂
Dato喜愛的書籍
陳夏民喜愛的書籍
徐明瀚想看的電影
王咏琳想看的展覽
內容簡介
於2012年4月發行《小日子享生活誌》創刊理念源自想要創造一本屬於台灣土地的生活風格雜誌,內容涵蓋設計、建築、飲食、音樂、電影、閱讀等。
有鑑於市面上主題雜誌太多,小日子團隊認為編輯到位才是重點,因此我們採取的製作手法,不追求濃妝艷抹的重鹹口味,而是將純粹道地的材料原味呈現給對於簡單美好生活有渴求的讀者,這些人散居在各行各業,在意知性閱讀的質感,也積極追求感官的愉悅靈敏。
當愈來愈多人熱衷過屬於自己舒服的小日子,我們的社會就真的變成一個生活有風格的地方,這不但讓我們活得更好更有意思,更會讓這塊土地變得更有創意、更有文化爆發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