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打著「公共」口號卻不公共的公共藝術!
原本應該是全民共享的藝文參與機會,因為缺乏公正性與客觀性,導致許多藝術家逐漸卻步,而流喪了原有公共性的本質。 打著「公共」口號卻不公共的公共藝術!
原本應該是全民共享的藝文參與機會,因為缺乏公正性與客觀性,導致許多藝術家逐漸卻步,而流喪了原有公共性的本質。
學者專家是公共藝術推動執行上的助力?還是亂源?
「法定公共藝術在臺灣發展上最大的問題關鍵,就在於法令授予學者專家極大的操控權力,使得原本應是公共性的引導者,卻成為另一種空間的霸權者。」
專業領域原是社會進步的動力,但在法令架構的層層禁錮中,卻促使公共藝術在不合情理,但卻完全合法之程序操作下,長期為少數人所掌控,反而成為臺灣公共藝術進化過程中的阻礙者;種種假公共的現象,更鮮明地道出臺灣公共藝術的層層隱憂!面對環境的再發展,「公共」或「美學」該如何尋求到最佳解答?
本書作者親身在公共藝術創作者、個案之執行與徵選委員、縣市政府審議會委員等各種角色中,真實經驗了公共藝術相關工作的無奈與困境,更深入各環節,剖析各地個案操作與審議機制上的種種弊病,歷經十多年時間的觀察心得中,匯整出第一套講述臺灣公共藝術發展現象的完整記錄。
作者簡介
林志銘
投入人文研究領域近三十載,長期於大學執教,並以建築學、藝術教育及城鄉文化為其研究主軸。於學術沈潛的過程,從藝術文化的研究者與教育者,到成為城鄉美學的推廣者,每年在島嶼的各處生活聚落間穿梭數萬公里,然而,其間感受的夢想與感動無法被里程計數,寫作是唯一的抒發方式,分享與訴說著每段旅程中,那些蘊藏溫度與生命觸動的島嶼生活經驗。 目錄列表:目錄 封面 前言 一 公共藝術的定義與概念形成 二 藝術與公共之間的辯證 三 在觀念演繹過程中的理想性 四 當「建築」成為一種新公共藝術類型 五 公共藝術之所以不公共,問題出在哪? 六 人治觀點的公共藝術進行曲 七 法定公共藝術機制下所形成的市場商機 八 由消極消費到積極生產的基金制 九 「後公共藝術」的願景 版權頁
|
|
|
|
|
|
|
|
|
|
|
|
購買電子書注意事項:
1. 此電子書閱讀服務配套由台灣「Readmoo讀墨電子書」提供。
2. 電子書為虛擬商品,無實體物品,格式為流動版面EPUB,適合用 mooInk電子閱讀器、手機、平板及電腦閱讀。
3. 訂單確認交易成功後,將以電子郵件寄送「電子書兌換碼」,您亦可於城邦閱讀花園網路書店「會員專區」查詢。
4. 憑電子書兌換碼可於「Readmoo讀墨電子書」兌換該本電子書。請前往「Readmoo讀墨電子書」專屬頁面,註冊成為會員并依循頁面顯示的流程進行兌換。
兌換網址:https://readmoo.com/redeem
5. 電子書兌換碼不限本人使用,惟僅限使用一次,並僅適用於 「Readmoo讀墨電子書」。
6. 購買后不得辦理退貨,也無法退費。
7. 更多電子書相關資訊及常見問題請參考客服中心。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