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里爾克──最理解羅丹的詩人
羅丹的祕密──對勤勞工作的愛
這位大師的祕密,便是對勤勞工作的愛,他是一個不可阻擋的「愛者」。他是一個永遠懷抱渴望、永遠充滿熱情的人。
1902年,26歲的里爾克,親赴法國默東,以弟子取經之姿,與時年61歲,享有國際盛名的雕塑大師羅丹近身相處,大師的「必須努力工作」和對「物」的觀念,深深影響詩人以後十年的創作觀。
里爾克以生動之筆呼應了羅丹雕像中的動感,讓羅丹的一座座雕像在他筆下活躍起來: 里爾克──最理解羅丹的詩人
羅丹的祕密──對勤勞工作的愛
這位大師的祕密,便是對勤勞工作的愛,他是一個不可阻擋的「愛者」。他是一個永遠懷抱渴望、永遠充滿熱情的人。
1902年,26歲的里爾克,親赴法國默東,以弟子取經之姿,與時年61歲,享有國際盛名的雕塑大師羅丹近身相處,大師的「必須努力工作」和對「物」的觀念,深深影響詩人以後十年的創作觀。
里爾克以生動之筆呼應了羅丹雕像中的動感,讓羅丹的一座座雕像在他筆下活躍起來:
這個雕像就像一棵樹的側影,在三月的暴風雨中顫抖著。夏天的果實生命充盈,不再留在樹根,而是逐漸向上延伸,面臨大風將會折斷的枝條。--《青銅時代》
波浪湧過倆人身體,抖顫起圈圈漣漪,力的充沛,美的預兆,這就是為何眾人能從他們身體看到吻的銷魂,宛如旭日初升遍照大地。--《吻》
他坐著凝神沉思,用盡全身力氣思考,整個軀體都成了思考的頭腦,他的血液循環便是思緒。他必須把他們融入自己,彷彿象徵著思考的巨大壓力和責任。──《沉思者》
本書如文字展廊般,是羅丹的雕塑傳記,也是一本充滿文字神采的文學之作。
書中談及「物」與「美」的關係,是里爾克從羅丹提煉出的藝術論,他以詩的語言和見解,述說羅丹的藝術深度,為讀者搭建了一座通往羅丹雕塑世界的橋梁。
里爾克對羅丹心靈與雕塑作品的深入解讀,讓本書成為羅丹研究的重要之作。書中更充分展現了詩人對藝術的穎悟與燦然文采。
做為一本「傳記」,里爾克如同羅丹的人物肖像般,貼身敏銳觀察傳主,捕捉住整體生命流動中的神采,並於生活中一次次精確地觀察與描摹,為羅丹進行了文字的肖像雕刻。
閱讀本書,不僅再現了世界雕塑大師羅丹的形象,及對其雕塑作品的再認識,同時包含著對「創作之思」之探掘,找到了它,就能發現創作不竭的動能,以及羅丹具有跨世代、跨文化影響力的原因。
作者簡介
張錯Dominic Cheung
張錯,本名張振翺,客籍惠陽人,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比較文學博士,知名詩人學者、評論家。美國南加州大學東亞系及比較文學系榮譽正教授,現任台北醫學大學人文藝術榮譽講座教授。
曾獲時報文學獎詩首獎、國家文藝獎。著作六十餘種,包括中西文學研究、藝術文化評論。近著有《沉船外貿瓷》(藝術家,2021),《詩人托夢》(詩集, 書林,2021),《緣起時枕邊細語溫存》(詩集, 聯合文學, 2021),《杜英諾哀歌》,《給奧菲厄斯十四行》(里爾克翻譯兼評析詩集兩冊, 商周,2022),《里爾克-軍旗手、致年青詩人十封信》(里爾克翻譯兼評析詩集, 商周,2023)。
萊納.瑪利亞.里爾克Rainer Maria Rilke
萊納.瑪利亞.里爾克(Rainer Maria Rilke,1875~1926),生於布拉格,逝於瑞士。被譽為繼歌德之後,再度將德語詩歌推向高峰的詩人,發掘了德語的音樂性及可塑性。除了創作德語詩歌外,還撰寫小說、劇本以及一些雜文和法語詩歌,其書信集也是里爾克文學作品的重要部分。
他的詩對19世紀末的詩歌裁體和風格以及歐洲頹廢派文學都有深厚的影響。他開發了一種新的抒情語言,將個人置入群體之中,凸顯其孤獨、迷失、矛盾與終究的回歸。詩作不僅反映了現代式的憂鬱,也協助我們踏上一條走出憂鬱的神奇道路。 目錄列表:內容 〔前言〕詩人與大師──里爾克《羅丹論》書寫始末 第一部分(羅丹論)1903 第二部分(里爾克演講稿)1907 附錄
|
|
|
|
|
|
|
|
|
|
|
|
購買電子書注意事項:
1. 此電子書閱讀服務配套由台灣「Readmoo讀墨電子書」提供。
2. 電子書為虛擬商品,無實體物品,格式為流動版面EPUB,適合用 mooInk電子閱讀器、手機、平板及電腦閱讀。
3. 訂單確認交易成功後,將以電子郵件寄送「電子書兌換碼」,您亦可於城邦閱讀花園網路書店「會員專區」查詢。
4. 憑電子書兌換碼可於「Readmoo讀墨電子書」兌換該本電子書。請前往「Readmoo讀墨電子書」專屬頁面,註冊成為會員并依循頁面顯示的流程進行兌換。
兌換網址:https://readmoo.com/redeem
5. 電子書兌換碼不限本人使用,惟僅限使用一次,並僅適用於 「Readmoo讀墨電子書」。
6. 購買后不得辦理退貨,也無法退費。
7. 更多電子書相關資訊及常見問題請參考客服中心。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