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以詩為號角、為載體、為鑰匙,反思歷史裡的每一腳步; 以照片為血肉、為形樣、為雙眼,見證記憶中的每一場景。 詩人與十二位攝影師於美麗島事件後,四十年梭巡的台灣民主化形跡。 一九七九年十二月十日,發生於高雄的美麗島事件,至今已屆四十年。做為戰後台灣政治的分水嶺,之前的二二八事件(1947)若說是死㓕的低谷,這應該是再生的起始。 美麗島事件之後,中國國民黨政府以軍法、司法對所謂的「滋事份子」,分頭進行審判。事件本是先鎮後暴,但在國際,尤其是美國壓力下,不得不公開審判,相關過程成為戰後被戒嚴、宰制下,人民的政治教育,成為民主化,自由化的礎石。 一九八六年,民主進步黨的成立;一九八七年,戒嚴令(1949~1987)的解除,奠基了之後李登輝以副總統、在蔣經國於任內辭世而繼任總統,並於一九九〇年,經國民大會選舉,成為總統,並於一九九六年,經由直選成為總統的台灣民主轉型之路。二〇〇〇年~二〇〇八年,陳水扁以民進黨人成為兩任總統;二〇〇八年~二〇一六年,馬英九再以中國國民黨人,連任兩屆總統;二〇一六年,蔡英文又以民進黨人成為總統,正進行二〇二〇年競選連任的努力。這都是後美麗島事件的發展。 後美麗島事件的政治發展,印記著人民的歷史,留存在文化的形跡。文學的詩、散文、小說…,藝術的攝影、繪畫、音樂⋯…作為歷史的記憶,也成為反思的見證。記憶詞,後美麗島事件的歷史,不能只看以選舉呈現的政治;反思後美麗島見證,不能沒有文化的深層凝視。《自由之路,人權光影一一美麗島事件四十週年影像.詩》就是歷史、記憶、見證、反思。 以十二位攝影家:陳博文、余岳叔、潘小俠、宋隆泉、謝三泰、張芳聞、許伯鑫、黃子明、邱萬興、侯聰慧、劉振祥、曽文邦。他們都是馳聘在現場,穿梭於市民(社會)運動現場的新聞人,以鏡頭當筆,紀錄了自由之路、人權光影的攝影家,一百二十幀照片的演出。加上詩人李敏勇為每一位攝影家單元編詩各一首,共十二首呈現戒嚴風景的詩。 ◎本書指導贊助/國家人權博物館www.nhrm.gov.tw/ 策畫/財團法人台北市蔡瑞月文化基金會 協力/鄭南榕基金會 出版/典藏藝術家庭
序詩一〈底片的世界〉/李敏勇 01陳博文 攝影師簡介 〈他愛鳥〉/李敏勇 攝影作品 02余岳叔 攝影師簡介 〈噪音〉/李敏勇 攝影作品 03潘小俠 攝影師簡介 〈暗房〉/李敏勇 攝影作品 04宋隆泉 攝影師簡介 〈戒嚴風景〉/李敏勇 攝影作品 05謝三泰 攝影師簡介 〈廣場〉/李敏勇 攝影作品 06許伯鑫 攝影師簡介 〈我們的朋友還在監獄裡〉/李敏勇 攝影作品 07張芳聞 攝影師簡介 〈聲音〉/李敏勇 攝影作品 08黃子明 攝影師簡介 〈狗自由自在地跑〉/李敏勇 攝影作品 09邱萬興 攝影師簡介 〈隱藏的風景〉/李敏勇 攝影作品 10侯聰慧 攝影師簡介 〈國家〉/李敏勇 攝影作品 11劉振祥 攝影師簡介 〈象徵〉/李敏勇 攝影作品 12曾文邦 攝影師簡介 〈我聽見〉/李敏勇 攝影作品
作者簡介 李敏勇 台灣屏東人,1947年在高雄縣出生,成長於高屏,大學時代修習歷史,短期居住台中,現為台北市民。 以文學為志業的人生歷程,反映在主編《笠》詩刊、擔任「台灣文藝」社長及投身社會運動與公共事務,曾為「鄭南榕基金會」、「台灣和平基金會」、「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董事長,並在許多報紙、雜誌專欄從事文化與社會評論。 出版過《雲的語言》、《暗房》、《鎮魂歌》、《野生思考》、《戒嚴風景》、《傾斜的島》、《心的奏鳴曲》、《青春的腐蝕畫》、《自白書》、《一個人孤獨行走》、《美麗島詩歌》等。 除了詩創作外,也出版詩解說、研究,譯讀當代世界詩,並著有散文、小說、文學評論和社會評論集等九十餘冊。 曾獲得巫永福評論獎、吳濁流新詩獎、賴和文學獎。2007七年(第十一屆)國家文藝獎得主。 陳博文 1937年生於嘉義縣民雄鄉,一生三度黑牢。 1956年就讀嘉義中學高三時,被控與四位同學讀反動刊物,被捕管訓坐牢6年多。第二次坐牢是1979年地下刊物「潮流事件」,被羈押近一個月,因海內外聲援獲釋。第三次坐牢參加「美麗島事件」,被判刑3年6個月。 在戒嚴時期,幾乎每一場重要的黨外運動,陳博文毫不畏懼警總的跟監與警告,他都揹著相機在記錄,從1978年到1979年,為美麗島時期記錄最完整的影像紀錄,有「美麗島攝影師」美譽。陳博文出獄後繼續民主運動,1987年擔任民主進步黨台中市黨部首任主委,為民主基層札根。 余岳叔 1954年生,台灣雲林縣人,現任「台灣酒黨」主席,1983年任《前進周刊》發行經理兼攝影、「黨外編輯作家聯誼會」財務組召集人、1985年「台源書報社」社長,專責黨外雜誌全台總經銷、1987年《民進周刊》攝影記者、1990∼1993年在台北市仁愛路與金山南路,創辦台式喝酒餐廳「阿才的店」。 自號「了然銹才」,愛好自由,浪蕩不羈。年輕時喜看禁書,從此與教科書距離越來越遠。八○年代是全民抗爭的年代,也是最爽的年代。白天的抗爭,成就了晚上的喝酒,一滴汗、一杯酒,台灣有希望。 擦不完的汗,只有酒能解身心的渴,喝完明天又是充滿戰闘與希望的一天。當時拍的照片,都是用汗、血、酒顯影的。 潘小俠 1954年出生於台北市。1987年進入自立早晚報任攝影記者多年,在報社採訪工作中,當時目擊社會重大運動事件,例1988年520農民運動、1989年519鄭南榕出殯-詹益樺自焚事件、1990年三月野百合學運、1995年民進黨推動總統直選運動等。 從事紀實攝影工作三十餘年,發表出版與展覽有1990年「看見與告別」艋舺-醉巡、2005年《台灣美術家一百年(1905-2005)》、2006年《蘭嶼記事(1980-2006)》、2009年《白色烙印(1949-2009)》人權影像、2014年《見證二二八(1947-2014)》人權影像、2020年《台灣作家一百年(1920-2020)》作家影像。於2017年榮獲「吳三連獎」藝術獎(影像類)。 宋隆泉 1957年生於宜蘭蘇澳,1979年起,以相機作為創作的工具,適逢美麗島事件,立志以相機記錄台灣與台灣的政治街頭運動。1986年進入宜蘭《噶瑪蘭》雜誌投身黨外運動,1987年擔任《自由時代》週刊攝影編輯兼美術指導,參與上百場街頭運動影像紀錄,為519綠色行動、228公義和平運動等街頭運動做了大量且完整的攝影紀錄。亦曾任《噶瑪蘭》雜誌攝影與美術設計、《新潮流》雜誌攝影與執行編輯、文化台灣工作室攝影與製作企劃、台灣風工作室攝影與創意總監、謝長廷行政院長任內隨行攝影。 現任記錄台灣攝影工作室攝影師、美學台灣設計工作室藝術總監、歷任板橋社區大學、瑞芳社區大學、嘉義社區大學、雲林社區大學攝影講師。出版過《另一種注目──見證台灣民主風起雲湧的年代》、《台灣的自由風景──宋隆泉攝影故事集》。 謝三泰 1958年出生於澎湖安宅。 30歲時投身新聞攝影工作,曾任職於自立早晚報等媒體,以鏡頭記錄解嚴前後、520農民運動、國會全面改選、首屆總統民選等,見證了台灣民主運動風起雲湧的年代,也曾站在六四前的天安門廣場,拍下歷史性的時刻。近年鏡頭焦點多關注於庶民生活、勞工朋友、弱勢族群以及自己的故鄉澎湖等議題。 曾舉辦過「勞動尊嚴」勞工肖像攝影展、「我的志願」身障朋友圓夢肖象展、「身展台」身障藝人肖像攝影展、「點•台灣」社區再造攝影展、「走拍台灣」攝影展、「回望—台灣攝影家的島嶼凝視」聯展。出版《勞動尊嚴》、《我的志願》、《舞蹈空間》、《走拍台灣》、《吼叫一九八九》等攝影集。 許伯鑫 1959年生,彰化人。1988年進入自立晚報擔任攝影記者。開始以較貼近人民方式,觀察、記錄台灣社會的變遷及解嚴後台灣風起雲湧的民主化運動。1996重拾書本進入台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紀錄片作品有《農村、宗教、陣頭》、《921地震中寮紀事》、《台灣世紀回味》、《我們同國》、《樂生療養院記事》、《城市、表情》等。 攝影作品及紀錄片多次獲得台灣新聞獎及各影展肯定,並參與「看見淡水河」、「看見原鄉人」等攝影計畫。攝影作品參與北美館2011年「時代之眼」、2017 年「微光闇影」展出。 2014年出版《新莊顯影——地方影像報告》攝影集,2016年出版《衝撞世代——由街頭運動見證台灣民主化歷史的關鍵時刻》攝影集。 2018年《衝撞世代》作品獲國家攝影中心典藏。 張芳聞 1959年生,南投竹山人,小學至高中時期接觸到東西文化論戰、報導文學;建國中學畢業後放棄升學,走上自學之路。1983年開始拍攝黨外民主運動,及後續社會運動,曾任《八十年代雜誌》特約攝影、《前進周刊》攝影記者、《新潮流雜誌》特約攝影、《民進周刊》攝影記者、《自由時代週刊》攝影記者及美術指導。曾加入黨外編輯作家聯誼會員、台灣人權促進會員、民主進步黨圓山建黨黨員、台灣新聞記者協會員。曾擔任總統府國史館李前總統卸任元首口述歷史影片導演、攝影。 2000年遷回中部,經歷另類媒體影像工作室,製茶師,期貨交易人。 黃子明 1960年生於台南,1985年進入媒體從事新聞攝影工作,歷經解嚴前後台灣政經社會重大事件。 曾任《中國時報》攝影中心主任,並於多個攝影獎如國家地理雜誌國際攝影大賽擔任評審,曾受聘於政大、世新大學等新聞系擔任講師;作品獲國立台灣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長期執行專題報導拍攝,包括:都市原住民、前台籍慰安婦、韓戰戰俘、外籍勞工在台灣等。 在卅餘年新聞生涯中,個人尤其關注人權、環保與婦女運動等,在此過程不僅是見證、記錄者,甚至是參與者,當時所拍攝的影像不僅是時代記憶,也成為其自身成長與進化的一股動力,如今仍繼續在崗位上前進,今天的出版,正是下一步的開始,因為人權與社會發展是沒有極致的一天。 邱萬興 1960年生於桃園觀音客家人、1979年復興商工美術工藝科畢業。 1985年擔任《八十年代》雜誌美術設計,曾任《黨外公報》、《民進報》、《台灣關懷》、《台灣人權》、《台灣政論》等黨外雜誌美術設計.1986年到1989年擔任民主進步黨中央黨部街頭攝影與美術設計。 從1987年起負責設計「二二八平反運動」、「國會全面改選」、「419總統直選運動」、「520農民運動」,「410教育改造」、「老人年金」、「反核運動」、「新國家運動」、一○○行動聯盟「反閱兵.廢惡法」文宣、海報。三十多年來,忠實地為台灣民主運動的脈動,留下一幕幕鮮明動人的影像見證。曾舉辦過「無懼邁進台獨路∼新國家運動30週年紀念攝影特展」,出版過:《綠色年代∼台灣民主運動25年》、《台灣民主印象》邱萬興攝影集。 侯聰慧 1960年出生於高雄市。高中畢業後19歲即從事室內設計工作。1981年當兵期間因罹憂鬱症出入精神病院,住院期間繪製油畫作品,顯現出其藝術創作天份。 1983年拍攝「龍發堂」系列作品。侯聰慧的創作記錄社會底層的人民,如精神病患、勞動階級工人、受災戶等,為社會底層的弱勢族群發聲,1980年代黨外人士的抗爭中亦能見到他的身影。 1985年以高雄港埠拆船勞工為主題創作「拆船廠」系列,1985-86年間以高雄前鎮草衙地區原住民生活樣態為主題拍攝「都市原住民」系列,1987年後在《人間雜誌》、《自立晚報》擔任攝影記者,未曾受過攝影藝術的學院教育,侯聰慧在攝影與沖洗底片方式上創造出獨特的個人風格。作品提供觀者從美學的角度觀賞其作品中特殊的美感,亦能從紀實攝影的角度,察覺其對這片土地所注入的關懷與思考。 劉振祥 資深攝影工作者,20歲時舉辦首次個展,1987年開始拍攝記錄表演藝術,也為電影拍攝劇照。多次舉辦個展及海內外聯展,作品亦獲美術館典藏,八○到九○年代在媒體擔任攝影記者,隨著各種抗議運動奔走街頭,不只記錄了解嚴前台灣民主化過程的陣痛,也在衝突的現場裏捕捉到種種人性面貌:吶喊、孤寂、憤怒、惶然的情緒與背景裡的火爆事件。並出版《台灣有影》、《前後:劉振祥的雲門影像敘事》、《滿嘴魚刺》、《大佛.有抑無》等作品集。 2010年獲「吳三連獎藝術獎—攝影類」獎項,評審肯定其攝影作品「見證台灣社會與文化的時代變遷與脈動,並成功捕捉舞者瞬間美妙的舞姿動態。」 曾文邦 1965年生於台南。 1987年進入《民進周刊》開始擔任攝影記者,在街頭拍攝台灣民主發展的過程。曾任職於第三映象、自由時代系列周刊、《自立晚報》、《國會》雙周刊、《商業周刊》等。1988年起花了12年的時間,記錄台北最後碼頭三腳渡漁人的生活紀錄,於2000年到2004年策展「三腳渡親水藝術節」。2000年成立台灣水企劃整合,聚焦於「政治影像」、「客庄美學」、「環境藝術」等主題。曾策展「2012臺灣紀錄片影展」、「白色恐怖時間政治受難者遺書特展」、「人民力量打破禁忌:二二八平反與公義和平運動」、「2017綠島人權藝術季」、「二二八與國際人權」特展、「獄外之囚——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著女性家屬口訪成果展、傷痕顯影——見證228受難者影像巡迴展」、「還我母語運動三十年紀念特展」。2006到2010年策展客家世紀印象攝影展,2017年策展台三線經典攝影展,2017及2019年策展客家美展,並曾多次策展淡水環境藝術節及桃園環境劇場。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