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為:臺大圖書館、臺大出版中心、行人文化實驗室聯合出版
關於這兩部你或許早已讀過的小說, 更多的故事被遺忘在手稿裡……
是回歸 也是歧異 三十七年後 終於見到《家變》最初的樣貌
《王文興手稿集》完整收錄小說《家變》與《背海的人》原始手稿,是台灣首部以手稿形式出版的文學作品,不僅具有高度的收藏價值,更提供了讀者一個深入閱讀王文興的全新角度。手稿回歸一筆一劃最初的模樣,忠實呈現創作過程中的每一次猶豫、刪改,還原手稿背面潦草的註記、試寫,甚至作者與自己的對話與詰問。同時,手稿也開啟了無限的可能。原來,「出走的父親」、「四人之家」都曾經是《家變》的名字;鋤草歌旁註記著「Reconsider」,「或唱萬里長城萬里長」。
「擁擠混亂」或「擁□混□」? 字字錘鍊 豈止推敲而已
王文興曾說,寫作的過程像「打鐵一樣,字是打出來的」。他先以鉛筆在紙上快速打出節奏線條,接著轉譯文字成初稿,最後才謄寫在方格稿紙上成為抄正定稿。手稿不但完整展現作家對文字的講究與要求,更是實踐王文興所提倡「精讀」方法的最佳文本。「平躺放大的逗號」、「半個句號」……各式各樣的符號讓閱讀手稿像是解碼。每一個細節:空格、字體、標點都具意義。曾經,排版師傅將《背海的人》中的八個「的」排成七個,被王老師校對發現,補了回來。
創作的另一邊 創作歷程完整直擊
《王文興手稿集》套書除了包含《家變》、《背海的人》二書手稿,亦以數位光碟形式收錄《家變》與《背海的人(下)》之抄正稿,完整呈現兩部作品的創作歷程。抄正稿由王文興親自謄寫在方格稿紙上,幾乎是作品的最後定本。在完成《背海的人》後,作家花費了兩年的時間抄寫、校對。對他而言,抄寫和校對,是「非辦不可的當務」,是「天平下,創作的另一邊,非要不可的平衡」。
四十一次錄音 《家變》、《背海的人》作品全文誦讀 聽見王文興
除了手稿和抄正稿件,《王文興手稿集》同時收錄了《家變》與《背海的人》完整誦讀光碟。本光碟內容為國立中央大學易鵬教授一系列國科會計畫──「口書(Gramophone)」──之研究成果,由作家親自誦讀小說作品,呈現其中的聲音效果,讓讀者有機會「聽見」王文興。王文興多次談到音與義的結合。他曾說,「文字像是音符」,輕重快慢都是情感,所以我們應該「用嘴唇讀書」。自二○○一年十一月開始,在一處緊鄰教堂的錄音工作室裡,每次約一個小時,作家一字一句朗讀《背海的人》與《家變》兩部作品。我們終於有機會聽見王文興讀王文興。
特別收錄:《開始的開始》研究集 台奧德法學者談王文興與手稿研究
此外,套書特別附有研究集《開始的開始》,收錄五篇論文與一篇訪談,特別邀請台灣、奧地利、德國與法國學者針對王文興先生與手稿研究相關主題撰文討論。德.比亞西(Pierre-Marc de Biasi)教授和范華(Walter Fanta)教授分別介紹法、德兩國手稿保存、研究的傳統與成果;馬爾尚(Sandrine Marchand)教授將手稿視為作者的異質空間,討論王文興的創作;易鵬教授聚焦《家變》作品中的標點符號,討論手稿中的「附屬」現象;馮鐵則提出關於未來《家變》編訂本之思考意見。另外,德.比亞西與馬爾尚針對王文興手稿所作的精采對談也一併收錄於研究集當中。
「手稿提供了一個觀看方式,與已完成的作品相互對應。它發掘另一個時空,先於印刷作品,但也在其中持續存在。在王文興的第二部小說中,手稿看起來甚至比最終文本更完整,更接近聲音、節奏。」──桑德琳.馬爾尚( Sandrine Marchand ),法國奧托大學副教授,王文興小說法文翻譯
「一件作品的手稿顯然有別於文本;雖然它們最終走向文本,但也不斷提醒我們,它們是早於文本和外於文本存在的……王文興手稿的出版是重要的一步,毫無疑問也將是將來當代中文文學資產與發生學理論合作的範例。」──皮埃爾-馬克.德.比亞西(Pierre-Marc de Biasi)教授
「不是書寫,那是碑刻。」──陳傳興
「手稿可視為一次版本,在電腦書寫尚未發生以前,當作家意念萌生,援筆而書,情感與思想即在筆尖流動,大約會有從紛繁混雜到秩序井然的過程,展現在紙面上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景觀,有緣之人才能看到。」──李瑞騰,國立台灣文學館館長
套書內容: 《家變》手稿 《背海的人》手稿 研究集《開始的開始》 導讀小冊《白的灰階》 數位光碟:《家變》與《背海的人(下)》抄正稿、《家變》與《背海的人》全文朗讀
作者簡介
王文興
福建人,一九三九年生,在台灣長大。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留美愛荷華大學(University of Iowa)小說創作班,獲藝術碩士學位。為《現代文學》雜誌創辦人之一,曾任教台大外文系四十年,擔任小說課程,提倡精讀。出版有《家變》、《十五篇小說》、《背海的人》等書。二○○七年獲台灣大學榮譽文學博士學位,二○○九年榮獲國家文藝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