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住宅不但界定人與人的關係,也界定人與自然的關係。 十九世紀中,雕刻家格里諾(H. Greenough)以自然類比建築,強調建築應回歸自然法則以尋找有機之美,延伸出「形隨機能」的理念。此為機能主義思想源頭,後來影響到蘇利文(Louis Sullivan)、萊特(Frank Lloyd Wright)的有機理論。二十世紀初,一切事物回到本質來思考,建築的本質被定義為「對機能的探求」;建築能反映機能,成為當時的共同需求。 所謂的「有機建築」是以自然詮釋建築,思考人在天地間的位置、思考家宅的意義──建築成為界定人與自然關係的介質。李承寬在三○年代至現代主義重鎮的德國求學,他在有機的脈絡下發展建築形式,追隨有機主義者夏隆(Hans Scharoun)以及黑林(Hugo Häring),再轉化為自己獨特的建築風格。 李承寬談的有機並非對自然形式的模仿,而是以生物類比建築構成的邏輯:組織的秩序如同血脈循環、機能空間如同器官──建築是由自然化的過程而生,整體的協調不再是幾何性,而是相互性的關係。 有機的議題是變動的,具有時空性格。在本書出版第十年的當代,回顧德國有機思想及李承寬的建築實踐,並以有機的態度探尋台灣地域建築的走向,這是身在台灣的建築人值得深思的課題。
再版序 序言 前言:李承寬與中原建築系的淵源 緒論 第一章:李承寬與德國有機建築 李承寬與德國有機主義 黑林有機理論 第二章:自然觀──時空觀 自然觀之時空特徵 時空觀之時空特徵 小結 第三章:機能形式 整體設計 新時代生活──休閒與自然 機能的形式 小結 第四章:建築形式 風土形式的繼承與發展 李承寬建築分期 Maerkisches Viertel社區 1965-1971 小結 第五章:結論
作者簡介 孫全文 【教育背景】 德國斯圖加特大學建築博士 1977-1982 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建築碩士1970-1973 成功大學工學士 1965-1969 【研究領域】 近代建築思潮與發展、當代建築理論與批評、歷史保存與都市建築 邱佩君 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建築碩士 中原大學建築系學士 現任職於高雄市政府捷運局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