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危機已經漫溢於大部分開發中世界,造成災難性後果,遍及墨西哥到印尼,俄羅斯到阿根廷。當代政治經濟命運的極端反覆無常,似乎嘲弄著我們掌握驅動世界經濟發展之力量的努力。
大衛.哈維是當今最重要的地理學家,也是當前時代領袖群倫的社會理論家,針對當代資本主義提出了全面性的批判。在這本十分迷人的書裡,他指引了邁向理解世界經濟驅動力量的道路,擴大了他近期著述的關鍵主題:新自由主義的發展、蔓延全球的不平等,以及「空間」是個關鍵性的理論概念。
本書既是新研究綱領的重大宣告,也是大衛.哈維核心關懷的簡明導論,更是人文學科與社會科學領域學者及學生的必讀之作。
本書特色
本中譯書翻譯所依據之原文書版本(即2005年Franz Steiner Verlag, Stuttgart出版之版本),等同於2006年Verso出版的版本
作者簡介
大衛.哈維(David Harvey)
是當代最重要的馬克思主義地理學家。他致力將馬克思主義的分析洞見,運用於都市發展、環境生態、時空關係與意識、後現代情境、城市與社會正義、全球化、文化產業與經濟等議題,企圖從地理學角度補充修正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本原則,提出了「歷史地理唯物論」(historical geographical materialism)的分析視野。
1935年,哈維生於英國肯特郡(Kent county)的Gillingham。他於1957年獲得劍橋大學地理學學位,1961年獲博士學位。最初在英國布里斯托大學(Bristol University)擔任教職,1969年赴美於巴爾地摩(Baltimore)約翰霍普金斯大學(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擔任地理學與環境工程系教授。後於1987年回到英國,在牛津大學地理系擔任哈福德.麥金德(Halford Mackinder)地理學講座教授,後來又返美任職。目前於紐約市立大學(CUNY)研究中心任教。他的重要著作包括《地理學解釋》(Explanation in Geography, 1969)、《社會正義與城市》(Social Justice and the City, 1973)、《資本的限制》(The Limits to Capital, 1982)、《意識與都市經驗》(Consciousness and the Urban Experience, 1985)、《資本的都市化》(The Urbanization of Capital, 1985)、《都市經驗》(The Urban Experience, 1989)、《後現代性狀況》(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 1989)、《正義、自然與差異地理學》(Justice, Nature, and the Geography of Difference, 1996)、《希望的空間》(Spaces of Hope, 2000)、《資本的空間》(Spaces of Capital, 2001),以及近期的《巴黎,現代性之都》(Paris, Capital of Modernity, 2003)、《新帝國主義》(The New Imperialism, 2003)、《新自由主義簡史》(A Brief History of Neoliberalism, 2005)和《新自由主義化的空間》(Spaces of Neoliberalization, 2005)等。
譯者簡介
王志弘
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副教授。近期譯有《現代地理思想》、《工作、消費與新貧》、《文化地理學》、《第三空間》、《人文地理概論》等書。著有《流動、空間與社會》、《性別化流動的政治與詩學》等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