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本書由《新亞論叢》編輯委員會主編。收入來自中、港、臺、澳等四地學者的研究論文,內容包含文學、經學、哲學、史學、詩學、語言學等,不同領域的研究論題,為中華學術界重要刊物之一。
編輯弁言 1 普賢十大行願與念佛求生淨土的關係及意義探討 (印度)Dr. Skalzang Dolma 1 闡述阿彌陀佛〈因地行願〉之研究 (印度)Dr. U KUNDALA 21 《周易》結構略例 (臺灣)毛炳生 45 西周青銅器銘文「同銘反覆」考論 (江蘇)陳春保 57 《周禮》「豳詩」考 (浙江)夏德靠 65 周代「天命」說的興起及其話語解構 (北京)羅新慧 李明陽 87 《左傳》夢境載錄中的命運觀與理性話語建構 (北京)楊一泓 97 山嶽信仰與《山海經》的文本生成 (湖州)馮 媛 107 性善惡論的反思 (香港)楊永漢 127 「形于內而顯於外」──荀子「誠論」新解 (北京)馬欣欣 143 歷史話語的建構與闡釋──以「楚子圍宋」的文本分析為例 (北京)尚 潔 155 漢代羊裘述要 (香港)官德祥 165 皆拓學術之區宇,各具自家之面目──梁啟超、陳寅恪、錢鍾書三家研陶之綜論 (北京)翟 樂 175 委運任化真自然 聖心融會儒釋道──以《形影神》詩為例探析陶淵明生死觀的思想淵源 (北京)王 楚 187 中古自然經濟節略 (澳門)溫如嘉 197 唐玄宗時期貨幣非國家化的辯論 (香港)趙善軒 207 李白詩歌「月」意象的集大成書寫與經典化表達 (北京)劉林雲 223 安史之亂前後的天象變化與天命之爭 (北京)王 聰 239 略談韓愈「以文為戲」的戲謔文 (南京)歐陽嘉明 (澳門)張偉保 249 長慶之流風,喪亂之詩史──敘事學視角下韋莊、吳偉業的長篇歌行 (北京)魯楊泰 259 色與空:論李商隱詩歌中的「高唐神女」系統 (北京)李爾清 269 佛禪語言文字觀與白居易詩學觀的衝突及其轉化 (北京)曹 璐 279 白居易寫真詩的功名觀念和生命意識 (北京)張冠柔 291 「斯文未盡喪」──論五代蜀地與江南文人的「崇儒尚雅」活動與工藝創作實踐 (安徽)剛祥雲 303 知識介入與身體在場:論疾病詩在宋代的演進 (北京)李雅靜 319 張栻「敬」論的建構──兼論張栻對湖湘學派工夫論的反思 (新加坡)湯嫣嫣 335 天啟進士姚恭之仕宦及其生卒年新探 (香港)黃 山 347 知音未盡:論明清女性作家彈詞寫作的承傳──以彈詞《玉釧緣》、《再生緣》為中心 (北京)吳 越 359 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舊鈔本七種之考述及日本抄本《解題》之輯佚 (香港)何廣棪 369 大夢已覺,人才未備──《香港華字日報》所見晚清學務的時論 (澳門)鄭振偉 381 士民之責 書香濟世──徐樹蘭、徐爾谷家族研究 (浙江)蔡 彥 393 淺析孫中山遺囑的符號構建 (香港)吳至通 415 卞之琳新詩的中國哲學解讀──以〈斷章〉、〈圓寶盒〉、〈白螺殼〉為中心 (香港)江彥希 429 「實有形態形上學」與「境界形態形上學」如何合一?──牟宗三先生「道德的形上學」探究 (北京)朱萌然 441 李碧華《胭脂扣》的經典化改編──電影版「如花」的「鬼」形象重塑 (香港)區肇龍 451 「歷史書寫」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北京)郭晨光 461 珠三角沿岸蜑家禁忌習俗 (香港)馮國強 477 “Teacher Education lays the Foundation of Nurturing Human Resources to be seen in a Hundred Years”: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of Confucian Merchant Tin Ka Ping (Hong Kong)Au, Chi-kin 487 附錄 一 永懷李璜(幼椿)教授──並記其為余所撰之一篇序文 (香港)何廣棪 497 二 懷念廖伯源老師 (香港)祁志偉 501 三 追憶澳洲昆士蘭大學黎志剛教授 (澳門)張偉保 (南京)溫柏堅 503 四 鄧立光博士生平傳略 (香港)謝向榮 507 五 悼潘秀英學長 (香港)楊永漢 527 《新亞論叢》文章體例 529
編者簡介 《新亞論叢》編輯委員會 過常寶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曾任香港教育學院、韓國高麗大學、臺灣東吳大學客座教授。著有《中國古代文學接受史》、《原史文化及文獻研究》、《依然舊時明月(增訂本)》、《楚辭與原始宗教》、《制禮作樂與西周文獻的生成》等多部著作,發表論文近百篇。 鄭潤培 香港新亞研究所博士。曾任新亞研究所副研究員,澳州昆士蘭大學亞洲商業史研究中心研究員。現職澳門大學教育學院助理教授。專著有《中國現代化歷程──漢陽鐵廠(1890-1908)》《中國企業經營管理──近代案例》等,亦有多篇論文發表。 楊永漢 現任香港新亞文商書院院長,兼樹仁大學助理教授。曾任孔聖堂中學校長,香港城市大學、澳門大學、樹仁大學、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新亞研究所兼碩士生導師。著作有《論晚明遼餉收支》、《虛構與史實》、《觀瀾索源:先秦兩漢思想與教育》(合著)等。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