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前言 緒論 1 第一節 土壤資源 1 一、世界土壤資源概況 1 二、中國土壤資源的特點 2 第二節 土壤在農業和自然環境中的地位 4 一、土壤是農業生產的基礎 4 二、土壤是自然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 5 三、土壤是地球陸地生態系統的基礎 5 四、土壤是人類社會的寶貴資源 5 第三節 土壤與土壤肥力 6 一、土壤 6 二、土壤肥力 6 第四節 土壤學的發展歷程 8 一、土壤學的起源 8 二、西歐土壤學派 8 三、俄國土壤學派 9 四、美國土壤學派 9 五、中國土壤學的發展 10 六、土壤學的學科分支 10 第五節 土壤學的研究方法 10 一、宏觀研究和微觀研究相結合 11 二、綜合交叉研究 11 三、野外調查與實驗室研究結合 11 四、新技術的應用 11 第一章 土壤母質與成土因素 12 第一節 地球圈層與地殼化學元素組成 12 一、地球圈層 12 二、地殼的化學元素組成 14 第二節 地殼的礦物組成 15 一、礦物的概念及類型 15 二、原生礦物 15 三、次生礦物 17 第三節 地殼的岩石組成 20 一、岩石的概念及類型 20 二、岩漿岩 20 三、沉積岩 22 四、變質岩 23 五、三大類岩石的關係 24 第四節 岩石的風化 25 一、風化作用 25 二、風化作用的類型 25 三、風化階段 26 第五節 土壤母質 27 一、土壤母質的概念 27 二、土壤母質的類型 27 第六節 土壤的形成因素 29 一、土壤形成因素學說 29 二、成土因素的作用 30 第二章 土壤肥力的物質組成 35 第一節 土壤礦物質 35 一、土壤顆粒分級 35 二、礦物質土壤顆粒的組成和性質 37 三、土壤質地 41 四、土壤質地與土壤肥力的關係 43 五、土壤質地的改良 45 第二節 土壤質 46 一 、土壤質的來源和含量 46 二、土壤質的組成 47 三、土壤質的存在狀態 48 四、土壤腐殖質 48 五、土壤質的轉化過程 52 六、土壤質在肥力中的作用及其調節 57 第三節 土壤生物 61 一、土壤生物類型 61 二、土壤微生物特性 64 三、土壤動物特性 66 四、土壤酶特性 66 第四節 土壤水分狀況 67 一、土壤水分的基本知識 67 二、土壤水分類型與土壤含水量 68 三、土壤水的能量 73 四、土壤水分有效性與土壤水分特徵曲線 76 五、土壤水運動狀況 79 六、土壤水分的調節 82 第五節 土壤空氣狀況 83 一、土壤空氣的來源和組成 83 二、土壤氣體交換 84 三、土壤通氣性對植物生長的影響及其調節 86 第六節 土壤熱量狀況 88 一、土壤熱量來源 88 二、土壤的熱學性質 88 三、土壤的熱量平衡及熱量狀況 90 四、土壤溫度對植物生長的影響及其調節 91 第三章 土壤的基本性質 94 第一節 土壤膠體性質 94 一、土壤膠體概念及種類 94 二、土壤膠體的帶電性 94 三、土壤膠體構造 95 四、土壤膠體的肥力性質 96 第二節 土壤酸鹼性 99 一、土壤酸堿物質來源 99 二、土壤酸度 100 三、土壤鹼度 101 四、土壤緩衝性 102 五、土壤酸鹼性與土壤肥力的關係 103 六、土壤酸鹼性調節 104 第三節 土壤氧化還原性 105 一、土壤氧化還原反應 105 二、影響土壤氧化還原電位的因素 106 三、土壤氧化還原狀況的調節 106 第四節 土壤孔性 107 一、土壤孔隙度 107 二、土壤孔隙類型 109 三、土壤孔隙評價 109 第五節 土壤結構 110 一、土壤結構的概念和分類 110 二、土壤結構的形成 111 三、糰粒結構的肥力意義 112 四、促進土壤糰粒結構形成的措施 113 第六節 土壤耕性和物理機械性 114 一、土壤耕性 114 二、土壤物理機械性 115 三、土壤耕性管理 116 第四章 土壤養分狀況 118 第一節 土壤養分概述 118 一、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118 二、養分形態 118 第二節 土壤氮素 118 一、土壤氮素的含量和形態 118 二、土壤氮素的轉化與土壤供氮能力 119 第三節 土壤磷素 120 一、土壤磷素的含量和形態 120 二、土壤磷素的轉化與土壤供磷能力 121 第四節 土壤鉀素 122 一、土壤鉀素的含量和形態 122 二、土壤鉀素的轉化與土壤供鉀能力 123 第五節 土壤中鈣、鎂和硫 123 一、土壤中的鈣和鎂 123 二、土壤中的硫 123 第六節 土壤微量元素 124 一、土壤微量元素的含量和形態 124 二、土壤中微量元素的轉化與供給微量元素的能力 124 第七節 土壤養分狀況的調節途徑 124 一、培肥土壤,增強土壤自調能力 124 二、根據作物需要,實行合理施肥 125 三、調節土壤營養的環境條件,提高土壤供肥力 125 第五章 土壤形成與分類 126 第一節 土壤的形成過程 126 一、土壤形成的基本規律 126 二、土壤主要發生過程 127 三、土壤的形態特徵 130 第二節 世界土壤分類 132 一、土壤分類的目的和意義 133 二、世界土壤分類概況 133 三、土壤發生學分類 133 四、土壤診斷學分類 136 五、土壤分類的發展趨勢 138 第三節 中國土壤分類 139 一、分類概況 139 二、土壤發生學分類 141 三、土壤系統分類 143 第六章 土壤分佈規律與中國土壤分佈 147 第一節 土壤分佈規律 147 一、土壤分佈與地理環境的關係 147 二、土壤的水準分佈規律 147 三、土壤的垂直分佈規律 148 四、土壤的地方性分佈規律 149 第二節 中國土壤分佈 150 一、總體分佈特徵 150 二、地帶性土壤的特點 151 三、非地帶性土壤的特點 152 第七章 中國土壤類型 154 第一節 棕色針葉林土和暗棕壤 154 一、棕色針葉林土 154 二、暗棕壤 155 第二節 棕壤和褐土 156 一、棕壤 156 二、褐土 157 第三節 黃棕壤和黃褐土 158 一、黃棕壤 159 二、黃褐土 160 第四節 紅壤和黃壤 162 一、紅壤 163 二、黃壤 166 第五節 磚紅壤和赤紅壤 167 一、磚紅壤 167 二、赤紅壤 169 第六節 黑土、黑鈣土和栗鈣土、棕鈣土和灰鈣土 172 一、黑土 172 二、黑鈣土 174 三、栗鈣土 176 四、棕鈣土 177 五、灰鈣土 179 第七節 灰漠土、灰棕漠土和棕漠土 181 一、灰漠土 181 二、灰棕漠土 183 三、棕漠土 184 第八節 砂薑黑土、潮土和草甸土 185 一、砂薑黑土 185 二、潮土 187 三、草甸土 189 第九節 水稻土 190 一、水稻土的形成特點 190 二、不同地區水稻土的特徵 192 三、低產水稻土的利用與改良 192 第十節 紫色土和石灰(岩)土 194 一、紫色土 194 二、石灰(岩)土 195 第十一節 石質土和粗骨土 196 一、石質土 196 二、粗骨土 196 第十二節 白漿土 197 一、白漿土的分佈與形成條件 197 二、成土過程 197 三、剖面形態 198 四、主要理化性質 198 第十三節 鹽鹼土 198 一、鹽鹼土的分佈與形成條件 198 二、成土過程 199 三、剖面形態 199 四、主要理化性質 199 第八章 土壤資源利用與管理 201 第一節 土壤資源存在的問題 201 一、土壤資源盲目開發利用 201 二、土壤生產潛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202 三、非農占地嚴重,人地矛盾突出 202 四、土壤退化嚴重,危害巨大 203 五、土壤受污染日益嚴重,農田生態惡化 204 第二節 土壤障礙因數與地力提升 205 一、土壤地力概念 205 二、土壤障礙因數 205 三、土壤地力提升 205 第三節 土壤退化及防治 208 一、土壤退化及其原因 208 二、土壤退化的類型 209 三、土壤退化評價理論與方法 211 四、土壤退化的防治措施 216 第四節 土壤污染的防治 219 一、土壤污染 219 二、土壤污染的修復技術 220 三、土壤污染修復標準的建立 225 四、污染土壤修復效果評定 227 第五節 土壤資源保護 230 一、土壤資源清潔生產 230 二、土壤資源保護的策略 231 主要參考文獻 233 附錄 235 一、土壤樣品的採集與製備 235 二、土壤形態要素的觀察 238 三、土壤剖面的觀察 243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