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都到上都,這是一條元朝皇帝候鳥般春去秋來的輦路,是一條從農耕文明漸變到草原文明的路。這里是山川的終點,草原的起點,貫穿長城內外,是自古以來從蒙古高原進入華北平原的交通要道。
北大教授羅新,一位中國中古史和中國古代邊疆民族史的專家,在華發之年,自北京健德門啟程,沿著元代輦路北行,經龍虎台,過居庸關,行黑谷,越沙嶺,背著行囊,徒步穿越北京、河北的重疊山谷,進入內蒙古草原,不畏烈日、暴雨、塵土飛揚、山路艱辛,穿行於田壟與山谷間,一步一步走完了從健德門到明德門的四百五十公里山川河流,抵達上都,完成了他十五年前的夙願。
“我,作為一個以研究中國歷史為職業的人,真的了解自己所研究的這個中國嗎?”
“到了我這個年紀,一切希望、夢想、信心和理想都被‘雨打風吹去’,只剩下難以言說的無奈、郁結、憤懣和迷惑。是啊,我了解自己生活於其中的這個社會嗎? 我所研究的那個遙遠迷蒙的中國,和眼下這個常常令我大惑不解的中國,究竟有什麽樣的關聯呢?”
歷史學家羅新用艱苦的徒步行走,開始了一場關於歷史、關於當下、關於自我的深刻探尋。
編輯推薦
“和羅老師一起旅行,山川都帶字幕。”
————————————————————
華語文學傳媒大獎
春風悅讀盛典年度非虛構獎
單向街書店文學獎年度作品
《東方歷史評論》年度歷史圖書
————————————————————
★國nei旅行文學的經典之作,充滿赤子之心的歷史大散文。
北大歷史學家羅新的徒步之旅,一場關於歷史、關於當下、關於自我的深刻探尋。
五十三歲的北大教授羅新,用十五天時間,徒步四百五十公里,從元大都北京行走到內蒙古的元上都。在此間,他流了血,出了汗,吃了苦,接觸了這條滄桑古道上的中國和百姓。
“旅行者不是來獵奇的,你短暫地(哪怕是淺淺地)融入你所經過的一切地方,你不是高高在上的遊覽者,你是背負行囊汗流浹背的過路人,你是需要而且一定會得到同情的遠行客。”
★真正的口碑之作,載譽無數,不斷被閱讀。這是一部充滿學識和洞見、悲憫與關懷的作品。
在羅老師的筆下,每一段路,每一條河,每一座小山,每一種飛鳥,都凝固著歷史的變化與傳承。歷史學、語言學、地理學、考古學、博物學、詩歌……都信手拈來,滿是淵博的學識和歷史學家的使命感和洞見——
“歷史學家的使命是反抗主流歷史理解。”
“我們的歷史書寫對普通人不公。”
“人不單單是命運的承受者,也是命運的創造者。”
“真正的歷史,應該多給小人物機會。”
★古代與現實映照,歷史與人生交匯,在古道上重新發現中國,也重新發現自我。
在這條路上,一邊是歷史,一邊是現實。元代君臣的軼事、近代探索者的足跡,與今天百姓的疾苦、“我”的前半生,交匯互見,既波瀾壯闊又細膩婉約。頗為耐讀和反覆品味。
年少時不為人所知的暗戀,三十年前半途而廢的遠足,二十年前暴風雪中險些殘廢的旅行,風華正茂的女弟子的離世,淺淡之交的小博士的離奇失蹤……人生如寄,這是一部暗藏深情的寫作。
★當時空被壓縮zhi極限,愈是如此,愈凸顯行走的意義。
旅行使我們更深地走向自己的內在,同時也把自己開放給世界的外在。本書匯集了許多旅行家對於徒步的思考和意義。所引用的國外旅行家的段落,幾乎都出自作者的優美譯筆,且金句叠出。
“在後工業時代,當時間和空間被壓縮得幾乎不值得測量時,徒步是對主流的抵抗。”
★本書配以精美手繪插圖,以及手繪地圖,生動表現沿途歷史遺跡和人文風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