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龍應台人生四書:《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目送》、《天長地久》
跨代理解需要的通關密語
龍應台暢銷百萬冊現代經典
從生離到死別,從深愛到惆悵,從不捨到放下
讓人生四書陪伴你
心中有光 作者簡介
龍應台
作家。2012-14年為台灣首任文化部長。2015年為香港大學「孔梁巧玲傑出人文學者」。2017年為照顧母親移居台灣屏東潮州鎮,開始鄉居,行走於鳳梨田、香蕉園、大山大海之間,與果農、漁民、獵人、原住民為伍。2021年與母親移居台東都蘭山中,開始在太平洋畔生活。
《孩子你慢慢來》
龍應台以親身經歷寫下《孩子你慢慢來》,訴說著作為母親豐富的心理感受,同時也展現出內心深處的母愛,以及一個母親對待孩子的智慧。
她有兩種身份── 一位充滿理想、人生有無數待辦事項的現代女性,同時也是一位母親,她有時會沮喪,有時也會發怒,有時候,她又化身為一位從旁觀察的紀錄者,映照著大人與孩子眼中不同的世界。全書飽含深情的文字,在一篇又一篇的生活記事中,紀錄下兩個孩子華安(安德烈)和華飛(飛力普)在成長過程中最天真無邪、爛漫幼稚的樣貌,以及初為人母的自己,與孩子相處時的總總驚喜發現,以及自己對孩子的無限寵溺與愛戀。
「媽媽看著他,覺得自己像被一塊大磁鐵吸住了,怎麼也離不開那巨大的魔力。她著迷似的想吻他,幫他穿小衣服時、餵他吃麥片時、為他洗澡時、牽著他手學走路時,無時無刻她不在吻著娃娃的頭髮、臉頰、脖子、肩膀、肚子、屁股、腿、腳趾頭……她就這麼不看時間、不看地點、忘了自己是誰地吻著那肥嘟嘟的小鬈毛。」
「她又怎麼對兩歲半的人解釋:婚姻,和民主制度一樣,只是人類在諸多制度中權衡利弊不得已的選擇;婚姻幸福的另一面無可避免的是個人自由意志的消滅。她又怎麼對兩歲半的人解釋:這個世界在歌頌母愛、崇尚女性的同時,拒絕給女人機會去發揮她作為個人的潛力和欲望?她怎麼對孩子說:媽媽正在為人生的缺陷覺得懊惱?」
走過十年歲月,長大後的華安與華飛,以一個新世代的視角、以其華美的青春,回首童年。
「她永遠有辦法回答我們的問題,而且回答永遠那麼生動那麼新鮮有趣。……我們在黑暗中,聽她輕輕的腳步聲,走向她的書房(也要好幾年之後,我夠大了,才知道,每天晚上,這個時候她才能開始寫作)。」──華飛(飛力普)
「儘管我們之間一直有這種成長的『拔河』,母親卻仍然以一種安靜的、潛移默化的方式,把我教育成了一個,用她的語言來說,『像一株小樹一樣正直』的人。……今天我能夠理解了:她對我一方面極其嚴格,督促我努力學習、認真做事,一方面卻又極其講究自由尊重和理性思考。」──華安(安德烈)
龍應台以母親身分,與生命的本質和起點直接相對,記錄下最初始的生命階段,以及最深刻的生命思索。
《親愛的安德烈》
我們是兩代人,中間隔個三十年。我們也是兩國人,中間隔個東西文化。我們原來也可能在他十八歲那年,就像水上浮萍一樣各自蕩開,從此天涯淡泊,但是我們做了不同的嘗試──我努力了,他也回報以同等的努力。我認識了人生裡第一個十八歲的人,他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龍應台
三年,真的不短。回頭看,我還真的同意你說的,這些通信,雖然是給讀者的,但是它其實是我們最私己、最親密、最真實的手記,記下了、刻下了我們的三年生活歲月──我們此生永遠不會忘記的生活歲月。──安德烈
1999年,安德烈14歲,龍應台離開歐洲,回台就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長。她和安德烈每天只能透過電話聯繫彼此,久而久之,在分隔兩地的情況下,兩人竟漸漸變得無話可談。2003年,龍應台卸任回到安德烈身邊,這個曾經與自己最親暱的孩子已是一個十八歲的青年,坐在桌子那一端,有一點「冷」地看着媽媽。
龍應思考著到底該如何重新認識這個人,於是邀請安德烈一起透過書信的方式,用三年的時間,重新認識彼此。
在一封又一封的通信中,母子間幾乎無所不談,他們的話題,從生活品味、情感世界聊到年輕人對未來的徬徨不安。更一起探索了兩人對當代總總社會現象的觀察,從對威權的抗爭、歐亞文化的差異,聊到社會與全球貧富差距的階級思考。
「那『愚昧無知』的漁村,確實沒有給我知識,但是給了我一種能力,悲憫同情的能力,使得我在日後面對權力的傲慢、慾望的囂張和種種時代的虛假時,仍舊得以穿透,看見文明的核心關懷所在。」──龍應台
「我們其實是很『保守』、很『乖』的一代。你想想,有什麼大事能讓我們去衝撞,什麼重要的議題讓我們去翻盤呢?我們這一代能做的決定都不過是些生活裡的芝麻小事罷了。……德國失業率如此之高,年輕人其實戰戰兢兢,幾乎到了『謹小慎微』的地步。」──安德烈
「『平庸』是跟別人比,心靈的安適是跟自己比。我們最終極的負責對象,安德烈,千山萬水走到最後,還是『自己』二字。因此,你當然更沒有理由去跟你的上一代比,或者為了符合上一代對你的想像而活。」──龍應台
36封書信,兩人互述觀點,信中言語交鋒,展現世代與東西文化價值的差異。安德烈對母親直來直往、有時坦率得近乎尖銳;龍應台則以最大程度的溫暖、以理性與生命的智慧,去理解並回應眼前這一位如此年輕的「成年人」。
面對安德烈的傾訴,龍應台選擇分享自己的生命經驗,從旁提醒,卻不干預。他們重新進入了對方的生活、時間和心靈,同時也記錄下兩代人試圖消除隔閡與衝突的努力,呈現了母子兩代人心靈的碰撞脈絡,以及中西文化對個體思想的影響。
《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龍應台
▎收錄全新序文 ▎
全書七十多篇散文,寫父親的死亡、母親的衰老和失智;寫對父母的憐惜和體恤,寫兄弟攜手共行,兒子的離別,朋友的牽掛;寫生命的寂寥與失落,和自身的放手與淡然,以及一個人的走路、觀鳥、賞樹、拍照、生活等。
目送父親後,迎來的,是面對母親衰老的另一場修行;時間不斷流逝,親人、手足、朋友,所愛之人的離病老散;那些曾被供奉於內心神龕的教條與信念,也在歲月裡隨風而逝。龍應台寫出漸漸步入中年的自己,如何與生命無可奈何的寂寞共處。終其一生,人們只能學習目送,學習將牽絆轉換成祝福。
「人生由淡淡的悲傷和淡淡的幸福組成,在小小的期待、偶爾的興奮和沉默的失望中度過每一天,然後帶著一種想說卻又說不出來的『懂』,做最後的轉身離開。」
「兄弟,不是永不交叉的鐵軌,倒像同一株雨樹上的枝葉,雖然隔開三十公尺,但是同樹同根,日開夜闔,看同一場雨直直落地,與樹雨共老,挺好的。」
「人生本來就是旅程。夫妻、父子、父女一場,情再深,義再厚,也是電光石火,青草葉上的一點露水。」
「我想有一個家,家前有土,土上可種植絲瓜,絲瓜沿竿而爬,迎光開出巨朵黃花,花謝結果,纍纍棚上。我就坐在那黃泥土地上,看絲瓜身上一粒粒突起的青色疙瘩,慢看……」
本書是龍應台對生命最深刻的經驗、最深沉的思索。從牽着孩子幼小的手、情意滿滿的親情,到青春後期孩子與自己漸行漸遠的背影;從陪着年邁母親如帶着女兒一般,思及自己也曾是父母眼前一去不復返的背影。龍應台以散文的方式、以最動人的筆觸,娓娓道來人的內心世界,述説着生命中的悲歡離合,以及關於生活與生命的體悟。
《天長地久──給美君的信》
▎收錄全新序文 ▎
▎十九封給美君的信:在時光的漂洗中,思索生命的來和去 ▎
「不再是匆匆來,匆匆一瞥,匆匆走;不再是虛晃一招的『媽你好嗎』然後就坐到一旁低頭看手機;不再是一個月打一兩次淺淺的照面;真正兩腳著地,留在你身旁,我才認識了九十三歲的你,失智的你。」
「我無法讓你重生力氣走路,無法讓你突然開口跟我說話,無法判知當我說『我很愛你媽媽』時你是否聽懂,但是我發現有很多事情可以做,而且只有留在你身旁時才做得到。」 「人生的聚,有定額;人生的散,有期程,你無法索求,更無法延期。
而總是在機會過去之後,我才明白,我必須學會把暫時片刻當作天長地久,把所有的『旅寓』給予『家園』的對待,陪伴美君是我錯失後的課業實踐。」
▎35篇大河圖文,回看美君的生命風景與時代 ▎
「我想像你什麼都了然於心,那心在深不見底的水裡,在一個專鎖靈魂的黑盒子裡,所以我就跟時間鑿工約定,鑿他儘管鑿,作為你人間的女兒,我依舊握你的手、撫你的髮、吻你的額,問早安問晚安問你疼不疼。」
「美君來自浙江。她二十歲時愛上的男子,來自湖南。他們走過的路,是萬里江山、滿目煙塵……當現實的、正在眼前上演的歷史使我垂頭喪氣的時候,他們所走過的大河歷史和個人生命的寬容大度,像沙漠困走時心裡記得的綠洲泉水。」
▎跨越24年,龍應台與兒子們的世代對話 ▎
「父親教我以『死』、母親誨我以『老』,安德烈和飛力普目睹你們的老和死,同時長期旁觀我如何對待逐漸失智的你,如何握住你的手,他們倆循序漸進地在修這門生死課程。」
「每個人只有一個父親、一個母親。父親母親也只會死一次,所以父親母親的死,是獨一無二的經驗。不會說,因為你經歷過祖父母的死,所以就上過課了。」──安德烈 |
|
|
|
|
|
|
|
|
|
|
|
購買電子書注意事項:
1. 此電子書閱讀服務配套由台灣「Readmoo讀墨電子書」提供。
2. 電子書為虛擬商品,無實體物品,格式為流動版面EPUB,適合用 mooInk電子閱讀器、手機、平板及電腦閱讀。
3. 訂單確認交易成功後,將以電子郵件寄送「電子書兌換碼」,您亦可於城邦閱讀花園網路書店「會員專區」查詢。
4. 憑電子書兌換碼可於「Readmoo讀墨電子書」兌換該本電子書。請前往「Readmoo讀墨電子書」專屬頁面,註冊成為會員并依循頁面顯示的流程進行兌換。
兌換網址:https://readmoo.com/redeem
5. 電子書兌換碼不限本人使用,惟僅限使用一次,並僅適用於 「Readmoo讀墨電子書」。
6. 購買后不得辦理退貨,也無法退費。
7. 更多電子書相關資訊及常見問題請參考客服中心。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