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本書論述「戲曲歌樂基礎」之建構。書中探討「歌」之唱詞及其載體之所以構成語言旋律之要素;構成「樂」之基本元素,尤其是方音以方言為載體所形成之語言旋律,亦即地方腔調;以及歌者如何以一己之音色、口法與行腔、收音所形成之「唱腔」。而由於唱詞之載體以「曲牌」最為精緻複雜;「腔調」之載體文學形式影響其語言旋律之精粗,其本身又因流播而變化多端;凡此皆特別詳加探索。 本書篇首梳理「歌樂之關係」,由其創作與呈現兩方面剖析;篇末則詳論歌樂結合之雅俗兩大類型,即詩讚系板腔體與詞曲系曲牌體之源生、成立、演化、破解,及其各自之音樂特色,作為論題之總結。全書三十萬餘言,兼融作者與學界之研究碩果,剖析精闢入微,立論周詳嚴謹,為研究戲曲學不可或缺之重要著作。
自序 一 緒論 一 小引 一 一、先秦音樂論 一 二、元明清曲家有關戲曲歌樂的重要著作 一○ 三、現代戲曲歌樂論的重要著作 一三 四、著者論戲曲歌樂的關係 一八 小結 二三 第壹章 歌樂之關係 二五 引言:古今賢哲論歌樂之關係 二五 一、從創作觀戲曲歌樂之關係 三○ (一)從群體創作而源生之號子、歌謠 三○ (二)以新詞套入號子、歌謠之腔型 三一 (三)民間音樂家創作之小調 三一 (四)采詩訂譜、選詞配樂 三一 (五)倚譜配詞 三二 (六)倚聲填詞 三四 (七)摘遍 三九 (八)自度曲 四○ 二、談詞調之令引近慢 四一 (一)林玫儀之〈令引近慢考〉 四一 (二)著者的進一步考察 四五 (三)從文獻推測令引近慢之名義 五○ 三、從呈現觀戲曲歌樂之關係 五六 (一)誦讀 五七 (二)吟詠 五七 (三)依腔型傳字 五八 (四)依聲調行腔 五八 (五)依字音定腔 五九 四、戲曲歌樂的相得益彰 六二 (一)周德清的「務頭論」 六二 (二)歌樂相得益彰是必須講求的技法和境界 七○ 1.杜牧的〈清明〉 七一 2.王勃的〈滕王閣序〉 七二 3.〈延陵季子歌〉 七六 (三)唱腔是「歌樂融合」的呈現 七八 1.何謂「唱腔」 七八 2.「唱腔」之口法修為 八二 3.「唱腔」之行腔修為 八六 4.「唱腔」之各具特色—流派藝術之基礎 九○ 五、現代戲曲歌樂「跨界」與「跨文化」的現象與檢討 九五 小引 九五 (一)現代戲曲歌樂與「跨界」、「跨文化」之現象 九六 (二)現代戲曲歌樂與「跨界」、「跨文化」之檢討 一○○ 小結 一○二 結語 一○三 第貳章 戲曲音樂本身的構成元素 一○五 小引 一○五 一、宮調 一○五 (一)歷代所用之宮調數 一○七 (二)宮調聲情說 一一一 二、管色與板眼 一一九 三、腔調 一二八 (一)從自然語言旋律到人工語言旋律 一三六 1.齊梁前後的自然音律和人工音律 一三六 2.由唐詩看人工規律 一四一 (二)促使腔調變化的緣故 一四六 1.余從的觀點和補證 一四八 2.腔調因演唱方式而變化成長 一五一 3.腔調由鄉村進入城市而發生變化 一五四 4.腔調因藝術家唱腔改良而變化提升 一五五 5.腔調也有由曲牌逐漸發展蛻化而形成者 一五七 (三)腔調流播所產生的現象 一五七 1.腔調流播至某地與某地腔調結合而本身為強勢者 一五七 2.腔調流播至某地與某地腔調結合而本身為弱勢者 一五八 3.腔調流播至某地與某地腔調結合而本身與之勢均力敵者 一五九 4.腔調雖經流播而仍保持原汁原味,亦即不被亦不受流播地語言腔調所影響者 一六○ 5.腔調有因受流播地影響而發生重大質變者 一六○ 6.腔調也有因管絃樂器加入伴奏而變化易名者 一六二 7.腔調也有因合流而產生新腔者 一六三 8.腔調有因流播而導致名義混亂者 一六四 9.腔調流播既廣,其用自殊;流播既久,不免為新興腔調所取代 一六五 (四)古今重要腔系 一六七 1.古代重要腔系 一六七 2.現代重要腔系 一七○ 小結 一九○ 第參章 戲曲腔調的語言基礎及其載體 一九一 一、戲曲腔調的語言基礎 一九一 小引 一九一 (一)字音的內在要素 一九一 (二)聲調的組合 一九五 (三)韻協的布置 二○○ (四)語言長度與音節形式 二○四 (五)詞句結構與意象情趣的感染 二一四 小結 二二一 二、戲曲腔調的載體 二二七 小引 二二七 (一)號子 二二八 (二)山歌 二三○ (三)小調 二三二 (四)詩讚 二三九 (五)曲牌 二四○ 小結 二四一 第肆章 論說戲曲「曲牌」(之一)曲牌之來源、類型、發展與北曲聯套 二四三 小引 二四三 一、曲牌之來源 二四三 二、曲牌之類型 二四九 三、曲牌之發展 二六一 四、北曲聯套之構成 二六六 小結 二七八 第伍章 論說戲曲「曲牌」(之二)曲牌之建構與格律之變化 二八一 一、曲牌之建構 二八一 小引 二八一 (一)正字律、正句律、長短律 二八二 1.正字律 二八二 2.正句律 二八三 3.長短律 二八四 (二)協韻律 二八四 (三)平仄聲調律 二八五 (四)對偶律 二八七 (五)句中音節形式律 二九○ (六)詞句特殊語法律 二九一 小結 二九三 二、曲牌格律之變化 三○○ 小引 三○○ (一)襯字 三○一 (二)增字 三○四 (三)增句與滾白、滾唱 三○五 (四)夾白、減字、減句、犯調 三○七 (五)又一體 三○九 小結 三一一 三、曲譜與宮譜 三一一 小引 三一一 (一)曲譜與宮譜之分野 三一一 (二)曲譜之來源 三一四 (三)曲譜發展的三階段 三一五 1.宋元萌生期調名譜 三一五 2.明初至清康熙間曲譜形成興盛期的曲譜 三一五 3.清康熙末至近代音樂譜大量湧現期 三一五 小結 三一六 第陸章 論說戲曲「曲牌」(之三)宋樂曲對南北曲聯套之影響 三一九 小引 三一九 一、宋樂曲對北曲聯套之影響 三一九 1.嘌唱和叫聲 三二一 2.唱賺 三二二 3.諸宮調 三二四 4.鼓子詞 三二六 二、宋樂曲對南曲聯套之影響 三二七 第柒章 論說戲曲「曲牌」(之四)傳奇套式與排場之建構 三四三 小引 三四三 一、排場類型舉例 三四四 二、無懈可擊的「排場」 三六八 結語 三七一 第捌章 戲曲歌樂雅俗的兩大類型—詩讚系板腔體與詞曲系曲牌體 三七五 前言 三七五 一、詩讚系板腔體與詞曲系曲牌體的源生和成立 三七七 (一)歷代齊言體俗文學 三七九 (二)歷代長短句體俗文學 三九○ 小結 三九八 二、詩讚系板腔體與詞曲系曲牌體之音樂特色 三九九 (一)詩讚系板腔體之音樂特色 三九九 (二)詞曲系曲牌體之音樂特色 四○六 三、詩體之演化為詞曲體與曲牌體之破解為板腔體 四○九 (一)詩體之演化為詞曲體 四○九 1.溫庭筠〈菩薩蠻〉 四一○ 2.溫庭筠〈南歌子〉 四一一 3.溫庭筠〈夢江南〉 四一一 4.韋莊〈天仙子〉 四一一 5.顧夐〈虞美人〉 四一二 6.顧夐〈醉公子〉 四一二 7.孫光憲〈浣溪紗〉 四一二 8.馮延巳〈鵲踏枝〉 四一二 9.馮延巳〈采桑子〉 四一三 (二)曲牌體之破解為板腔體 四一四 四、地方戲曲的曲牌體與板腔體 四二一 (一)地方小戲的曲牌體與板腔體 四二一 (二)地方大戲的曲牌體與板腔體 四二六 1.南北合腔 四三○ 2.北曲聯套+板腔體 四三一 3.南北合套+板腔體 四三三 4.南北合腔+板腔體 四三三 5.套中夾套+板腔體 四三四 6.獨立曲牌+板腔體 四三四 (三)板腔體產生流派藝術 四四二 結語 四四五 第玖章 《牡丹亭》「拗折天下人嗓子」評議—以本書所建構之「戲曲歌樂基礎」為依據 四四七 前言 四四七 一、湯顯祖講究自然音律 四五二 二、諸家非議《牡丹亭》之道理 四五六 三、《牡丹亭》難於用崑山水磨調演唱 四七四 結語 四八○ 結論 四八一 附錄一 曲譜提要 四八七 一、北曲譜 四八七 (一)周德清《中原音韻》 四八七 (二)朱權《太和正音譜》 四八九 (三)徐于室、李玉《北詞廣正譜》 四九一 (四)鄭騫《北曲新譜》 四九二 二、南曲譜 四九四 (一)《元譜》與徐于室、鈕少雅《南曲九宮正始》、張彝宣《寒山堂曲譜》 四九四 (二)沈璟《南詞全譜》與沈自晉《南詞新譜》 四九六 (三)《九宮譜定》與《南詞定律》 四九八 (四)王正祥《十二律崑腔譜》與《十二律京腔譜》 五○○ (五)《欽定曲譜》與《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 五○○ (六)吳梅《南北詞簡譜》 五○一 三、宮譜 五○二 (一)《納書楹曲譜》 五○二 (二)《吟香堂曲譜》與《遏雲閣曲譜》 五○三 (三)《集成曲譜》 五○四 (四)近現代崑曲工尺譜 五○四 四、周維培〈曲譜製作與南北曲格律〉提要 五○五 (一)南北宮調系統論 五○六 1.宮調在曲譜中的意義與作用 五○六 2.上古樂律與宮調的歷史變遷 五○六 3.北曲宮調系統 五○六 4.南曲宮調系統 五○七 5.宮調聲情略說 五○七 (二)南北曲牌系統論 五○八 1.曲牌性質淺說 五○八 2.南北曲牌的來源及命名 五○八 3.北曲曲牌的功用與區分 五○八 4.南曲曲牌的功用與區分 五○九 5.南北曲牌的某些特殊使用規則 五一一 (三)南北曲聯套論略 五一二 1.南北曲聯套的歷史回顧 五一二 2.南北曲聯套的繼承性與構成因素 五一二 3.北曲聯套的一般規則 五一二 4.南曲聯套的階段性與一般規則 五一三 5.南北合套略說 五一四 (四)南北曲韻律釋要 五一四 1.曲譜韻律分析與詩詞韻律概說 五一四 2.明清南北曲譜的檢韻標準 五一五 3.《中原音韻》與南北曲作家 五一五 4.南曲韻律的階段性及其特徵 五一六 5.「北諧中原,南遵洪武」考辨 五一七 6.南曲曲譜的韻律標記 五一七 (五)工尺板眼的淵源及在曲譜中的運用 五一八 1.工尺譜的意義及歷史演變 五一八 2.戲曲工尺譜的形式與口法標記 五一九 3.戲曲板眼略說 五一九 五、周維培〈曲譜的文獻價值與理論價值〉 五二○ (一)古劇舊曲輯佚鉤沉的寶庫—曲譜的文獻價值 五二○ (二)古典詞曲的音樂化石—曲譜在古代音樂史上的地位 五二一 (三)填詞之粉本、刺繡之花樣—曲譜與劇作家關係論 五二一 附錄二 戲曲「腔」論—從音樂結構學的視野 五二三 一、「腔」在中國傳統戲曲音樂中的意義 五二三 二、中國傳統戲曲音樂結構層次中的「腔」 五二六 (一)腔音 五二六 (二)腔音列 五三○ (三)腔節、腔韻 五三五 (四)腔句 五三六 (五)腔段 五三七 (六)腔調 五三八 (七)腔套 五三九 (八)腔系 五四一 附錄三 曾王二氏「腔調論」之要義及其同異之比較 五四五 前言 五四五 一、曾永義教授〈論說「腔調」〉之要義 五四六 二、王耀華教授〈戲曲「腔」論—從音樂結構學的視野〉之要義 五四六 三、曾王二氏「腔調論」同異之比較 五四七 (一)曾王二氏「腔調論」論述之角度、基準與範圍之不同 五四八 (二)曾王二氏「腔調論」之名異實同 五四八 (三)曾王二氏「腔調論」之名同實異 五五○ 1.腔調 五五○ 2.腔系 五五四 結語 五五六 參考書目 五五七 參考書目 五五九 一、古籍 五五九 二、專書 五七三 三、期刊論文 五八一 四、會議論文 五八三 五、學位論文 五八四
作者簡介 曾永義 一九四一年生,臺灣省臺南縣人。國家文學博士。現為中央研究院院士、世新大學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文哲所諮詢委員、臺灣大學名譽教授、特聘研究講座教授,並為大陸北京大學、武漢大學、河南大學、廈門大學、中山大學、山東大學、黑龍江大學、北京中國戲曲學院等十餘所大學之客座教授。 曾任胡適講座教授、臺灣大學講座教授、傑出人才講座教授、教育部國家講座教授;亦曾在美國哈佛大學、密西根大學、史丹佛大學、荷蘭萊頓大學擔任訪問學人,在德國魯爾大學、香港大學擔任客座教授。榮獲第三屆金筆獎、第四屆中興文藝獎、第七屆國家文藝獎、第二十八屆中山文藝獎、四度國科會傑出研究獎、教育部國家學術獎、國科會傑出特約研究員獎、科技部「行遠計畫」研究獎。 著有學術著作《曾永義學術論文自選集》(學術理念、學術進程各一冊)、《戲曲源流新論》、《地方戲曲概論》(上、下兩冊)、《戲曲腔調新探》、《戲曲之雅俗、折子、流派》、《參軍戲與元雜劇》、《俗文學概論》、《說民藝》、《明雜劇概論》、《臺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洪昇及其長生殿》、《戲曲與偶戲》、《戲曲學》(四冊)等二十餘種。 散文集有《椰林大道五十年》、《蓮花步步生》、《牽手五十年》、《飛揚跋扈酒杯中》、《人間愉快》、《清風明月春陽》、《愉快人間》、《中流自在》(選集)等八種。 戲曲劇本創作含劇目崑劇七種、京劇六種、歌劇三種、歌仔戲、豫劇各一種,計十八種。 另有通俗著作《戲曲經眼錄》、《藝文經眼錄》等十餘種,與《曾永義舊詩存》(一千數百首,未刊)。 教學、研究之餘,並長年從事民俗藝術之維護與發揚工作,四十餘度率團赴歐、美、亞、非、澳列國進行文化交流。
买了这本书的人也买...
最近浏览商品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