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敵人與鄰居:阿拉伯人和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和以色列,1917-2017
|
|
|
|
|
|
|
|
|
ISBN |
9787521706635 |
定价 |
RMB108.00 |
售价 |
RM118.80 |
优惠价 |
RM83.16 * (-30%)
|
作者 |
[英]伊恩•布萊克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出版日期 |
2019-09-01 |
装订 |
平裝. 單色印刷. 688 页. 19. |
库存量 |
海外库存 下单时可选择“空运”或“海运”(空运和海运需独立下单)。空运费每本书/CD是RM32.00。 空运需时8-11个工作天,海运需时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时间不包括出版社调货的时间以及尚未出版的预购商品) |
|
我要订购 有现货时通知我 |
|
放入下次购买清单 |
|
|
|
|
|
|
|
|
|
|
|
|
|
|
|
|
巴勒斯坦的这片土地,是犹太人经卷上所指的应许之地,也是许多阿拉伯人世世代代的居所。1917年,奥斯曼帝国即将落败,结束在这里4个世纪的统治;英国外交大臣发表《贝尔福宣言》,支持犹太人在这片土地上建立民族家园。一个世纪的撕扯与动荡就此开启。
分歧从一开始就难以调和。从19世纪末首批犹太定居点的建立、20世纪30年代的阿拉伯起义,到以色列在1948年的建国、1967年的六日战争,再到1993年的《奥斯陆协议》,以及2002年以来修建的隔离墙……对于同样的事件,双方说法截然不同。犹太复国主义者眼中的公正和胜利,对巴勒斯坦人来说则是不公、失败、流亡和羞辱。
对于这片土地上两个民族百年难解的纷争,记者兼历史学家伊恩?布莱克意识到,只能通过关注他们如何看待自己、历史以及彼此来理解。于是,他借助文献资料、解密档案、口述历史,还有他自己的现场报道,寻求真相和对话。他留意历史的变迁、国家间的斡旋和博弈,因为那是冲突的肇因和驱动力;他更在意被卷入这百年动荡的普通人的生活,因为冲突的撕裂,他们在日常感受得至为真切。
一百年来,缓和的机会一再错失,促使这两个民族和平、自由、公平地作为邻居而不是敌人相处的协议从未达成。如今,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这场冲突即将落幕,而理解,是面向未来的开始。
|
|
|
|
|
|
|
|
|
|
|
|
購買中國簡體書籍請注意:
1. 因裝幀品質及貨運條件未臻完善,中國簡體書可能有出現磨痕、凹痕、折痕等問題,故簡體字館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缺頁等較嚴重的狀態外,其餘所有商品將正常出貨。
|
|
|
|
|
|
|
|
|
目錄
前 言
引 言
敘事與歷史
交會的事實
受害者……和受害者
第一章 1917
被青睞的城市
各執己見
命運的路標
第二章 1882—1917
愛錫安者
鄰居
沒有看見的問題?
“不是無人之地”
仇恨依然存在
第三章 1917—1929
“巴勒斯坦人的典型”
不滿、宣傳和不安
目 錄
委任統治的過渡
勞動節
逐漸模糊的差異
“沒有共同語言”
前往西牆
希伯倫大屠殺
互為仇讎
第四章 1929—1936
“ 強加給巴勒斯坦的苦難”
猶太複國主義不可能完成的使命
以牙還牙
第五章 1936—1939
起義
定義動亂
無法控制的紛爭,水火不容的願望
鎮壓與約束
皮爾第二
既成事實
聖詹姆斯會議上的“ 慕尼克陰謀”
第六章 1939—1945
戰火中的巴勒斯坦
選邊站隊
不存在的阿拉伯人
知己知彼
第七章 1945—1949
第一槍
準備戰鬥
決定性的一年
達萊特“防禦”計畫?
侵略,獨立,浩劫
第三階段
第八章 1949—1953
何為災難
一去不返
“被打敗的民族中被打敗的少數”
巴勒斯坦被納入以色列
名字的內涵
中東唯一的民主制
滲透者和驅逐
第九章 1953—1958
“ 我們別無選擇,只能戰鬥”
蘇伊士的第二輪較量
納賽爾,納克巴,拿撒勒
普遍消極抵抗
第十章 1958—1967
第一個十年
少數人的權利,以色列的過錯
四海飄零
法塔赫誕生
走進巴解組織
戰爭倒計時
第十一章 1967
勝利的受害者
木已成舟
親密接觸
恢復正常?
新希望?
開放橋樑
重聚
後裔歸來
被詛咒的賜福
第十二章 1968—1972
落地生根
反抗與回饋
成本與收益
無情的加沙
在約旦的對抗
在黎巴嫩及其他地方的對抗
以色列的調適
第十三章 1973—1977
以色列地震,巴勒斯坦前進
贊成改變
土地與榮譽
鷹派的時代
更多的“以倫摩利”
這片土地是我們的土地
第十四章 1977—1981
耶路撒冷之行
自治與注意力轉移
“消滅蚊子的權力”
又是貝京
單調的日常
第十五章 1982—1987
通往貝魯特之路
為巴勒斯坦加油
雷根有個計畫
“男人工廠”
當佔領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約旦選項”?
第十六章 1987
“頭二十年”
加沙第一
引領之詞
石之子
驚人的事實
長臂管轄,長串子彈
一個國家誕生了
走進哈馬斯
第十七章 1988—1990
拉長繩索
打破恐懼的藩籬
“現在就和平”?
第十八章 1990—1991
誤會重重的海灣地區
進入薩達姆時代
謝裡夫聖所的流血事件
新的世界秩序?
馬德里的會議
第十九章 1992—1994
拉賓歸來
厚望與鴻溝
走向奧斯陸
草坪上的握手
與敵共舞
回歸
第二十章 1995—1999
和平刺客
定居恩怨
巴勒斯坦自治政府與以色列人的權力
哈馬斯捲土重來
進入“比比”時代
夥伴還是敵人?
出賣巴勒斯坦?
不確定的好處
第二十一章 1999—2000
“安全先生”—“ 馬克Ⅱ型”
抵抗有用
大衛營,又來了
沙龍造訪
阿克薩因提法達
第二十二章 2000—2002
“讓以色列國防軍獲勝”
武裝因提法達
“阿拉法特就是我們的本•拉登”
“防禦之盾”
令人盲目的暴力
以牆相隔
第二十三章 2003—2006
圍困
撤離
大家長之死
拉姆安拉的不滿
大眾抵抗運動
展望未來?
第二十四章 2006—2009
“恐怖不息,戰鬥不止”
黎巴嫩,再來一次
“哈馬斯坦”
通往安納波利斯之路
阿巴斯與奧爾默特會談
“鑄鉛行動”
第二十五章 2009—2014
“積極進取”的外交
“無法容忍”的佔領
巴勒斯坦之冬
井底之蛙
和平的障礙
建設耶路撒冷
伊朗人轉移了注意力
臨淵
“修剪加沙的草坪”
“死在鏡頭下”
第二十六章 2015—2017
百年戰爭
向右轉
揮刀起義
攜手
尾 聲
一國方案,兩國方案,無國方案
雙民族還是一拍兩散?
“防特朗普”的和平?
致 謝
部分參考書目
注 釋
|
|
|
|
|
|
|
|
|
|
|
|
|
|
|
伊恩•布萊克,現為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中東中心資深客座研究員。1980—2016年,他供職于《衛報》(The Guardian),任中東通訊記者,中東版、歐洲版、外交版編輯,國際政要新聞主筆。布萊克擁有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政治學博士學位,精通希伯來語、阿拉伯語。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