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作者序| 誠實訴說追夢的勇氣 第一篇 【如果舒適圈一點也不舒適】 01. 困在舒適圈的菜尾世代 並不生在大江大海時代的我們,這個時代沒有戰爭、沒有戰亂,我們從小衣食無缺,但內心卻極度徬徨。我們生活在一個資訊爆炸、科技快速變遷、文憑薄如一張紙、超級低薪、退休年金快要破產的時代。 02. 終止不斷複製的罐頭人生 有時候我覺得「長大」,就是一個罐頭生產與被複製的過程──國小、國中、高中、大學,然後念研究所或者工作,這,幾乎是每個人必經的人生公式。 03. 年齡不該是追尋夢想的阻礙 為了擺脫罐頭人生,很多人決定出走,但在出走前,開始擔心年齡會是個問題:如果我回來了都已經XX歲了,那怎麼辦?但我在美國人身上卻鮮少看到年齡的焦慮。究竟是為什麼呢? 04. 多元價值的毀滅 多元入學、教育改革、一綱多本的社會──這是我們長大的環境,受教育時被鼓勵不要單一思考,於是積極參與社團活動。在長大的過程中,被教導生活不該只有單一價值。然而,這些被鼓勵的價值,卻在出社會後一切都變了。 05. 夢想,就應該把餅畫大 父母總想保護孩子,常聽華人父母在小孩嘗試要去做和同儕不一樣的事之前,會先問:「萬一失敗了,怎麼辦?」 又或者權威地下令說:「不准這麼做。」 像這樣「擔心小孩失敗」的想法,卻是外國人眼中好「亞洲父母」的反應。 年輕人如果有夢想,究竟為什麼不能努力把夢想畫大呢? 第二篇 【只要敢闖,世界就是你的】 06. 為了核心價值而勇敢改變 十八歲時,我想像的未來,是可以穿上白袍懸壺濟世;二十三歲時,握著已經到手的實習醫師短袍,但,所想像的未來卻不再只是那十八歲的未來…… 07. 離開體制,對未來的人生負責 因為如果不趁著年輕做出改變,不知何時才會有改變的勇氣,也不知道有一天,我會不會因為缺乏勇氣改變,而一輩子被困在過去的決定裡。 08. 聯合國與哈佛的面試:你的Commitment是什麼? Commitment,承諾,是個在台灣社會裡不輕易使用的字,但為什麼我卻接二連三地在西方社會的面試裡,被詢問到對於應徵職位的「承諾」呢? 09. 勇敢成為世界的獨一無二 華人社會希望你不要跟眾人不同,否則會顯得很突兀;但世界的趨勢是你要跟別人夠不一樣,才是生存之道。 10. 那些大江大海的人們哪 就算在異鄉生活多麼艱難,每個人遇到難挨的關卡時,總會想起那個小小初衷,努力地在這個世界大國,尋找自己的一席之地,奮力在這異鄉生存下來。 11. 成功故事的選樣偏差 那些會願意站出來說出自己的故事或經驗的人,通常都是發展得不錯,有個美好結局,畢竟沒有人喜歡說失敗的故事。然而,這個對快速獲得快樂上癮、急著改變世界、無法慢一點吃棉花糖的世代,又要如何將自己的人生套進那些成功故事裡呢? 第三篇 【站在語言、文化與價值觀的十字路口】 12. 出國生活,需要花十倍的力氣 出國之後,我才發現以前在台灣認為輕而易舉的事,小至買東西、問路,大至找工作、職場生存……換成異地後,常要花上十倍力氣才能完成。原來「生存」,可以這麼困難。 13. 英文是能力,不是托福的分數 以台灣的標準來看,我的英文程度算是還不錯,但到了美國以後,才發現我過去理解英文的方式完全錯了。 14. 美國社會裡的局外人 畢竟不是自己的國家,我的社會認同感依舊在生我、育我、地球另一端的那個亞熱帶小島。 15. 文化衝突與反文化衝突 在異鄉經歷了文化衝突後,再回頭看台灣,也開始發現許多反文化衝突(Reverse culture shock)。有時候我甚至會在心裡不小心驚呼:「天啊,台灣人,你為什麼要這麼做?」 第四篇 【在地球另一端,從異鄉看家鄉】 16. 為何有家回不得? 我為何出走,是來自世界給我的震撼;我為何還不能回家,因為還捨不得離開這個天天帶給我震撼的世界。 17. 小確幸與旅行構成的世界觀 透過「旅行」瞭解世界,是許多人採取的方式,也曾是我的方式,但這樣的世界觀可能並不完整。 18. 國際志工與貧窮產業 很多人批評國際志工根本是花錢體驗貧窮,但,花錢體驗貧窮,錯了嗎? 19. 手心向下的快感 做善事的時候,你是真心為援助對象著想?還是只是在享受把手伸出去、甚至「手心向下的快感」? 20. 永遠記得不卑不亢 世界這麼大,是需要闖一闖的,而闖蕩世界的時候,心態該如何調整?如何調整世界兩端帶來的衝擊?又,如何面對異鄉與故鄉的拉扯? 附錄|寫在<「愛台灣,就是畢業了先不要回來。」──現在我明白,這句話背後的沉重>之
作者簡介 Y.C.Hung 一九九○年生,台中人。 曉明女中、台中女中、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陽明大學公共衛生碩士。 18歲以前唯一的夢想是當醫生,在夢想即將實現時,卻開始惶恐自己除了當醫生之外什麼都不會,也因為醫學生時在哈佛醫學院交換期間豐沛的學習經驗,打開了視野,畢業後為了「想要追求更大舞台」,而選擇出走台灣,在拿到醫師證書後開始了人生的大冒險。 曾同時獲得聯合國日內瓦總部、哈佛大學的面試機會,碩士畢業前,選擇到美國哈佛大學做全球衛生研究。現任職於哈佛大學體系裡的麻州總醫院繼續研究健康不平等。 國中時,從台中的鄉下到台中的市區唸書,被認為是個庄腳囝仔;高中後漂泊到台北,度過八年的歲月,成為台北人眼中的鄉下人、台中人眼中的台北人。之後,搬著兩箱半的行李來到波士頓,被美國朋友笑稱「從世界的鄉下來的」,從此成為美國社會的局外人、台灣社會的局內人。 旅美後,於〈換日線CROSSING〉撰寫〔脫下白袍後的各種可能〕專欄,將她在海外的切身觀察分享給台灣的讀者,憑藉著「愛台灣」的心,2016年發表<「愛台灣,就是畢業了先不要回來。」──現在我明白,這句話背後的沉重>這篇文章,引起廣大的轉貼與討論。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