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類學活在我的眼睛與血管裡:從柬埔寨到中國,從「這裡」到「那裡」,一位人類學者的生命移動紀事
|
|
|
|
|
|
|
|
|
ISBN |
9789869804202 |
定价 |
NT380 |
售价 |
RM59.40 |
优惠价 |
RM52.87 *
|
作者 |
劉紹華
|
出版社 |
春山出版
|
出版日期 |
2019-09-17 |
装订 |
平裝. 單色印刷. 296 页. 21. |
库存量 |
海外库存 下单时可选择“空运”或“海运”(空运和海运需独立下单)。空运费每本书/CD是RM12.00。 空运需时8-11个工作天,海运需时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时间不包括出版社调货的时间以及尚未出版的预购商品) |
|
我要订购 有现货时通知我 |
|
放入下次购买清单 |
|
|
|
|
|
|
|
|
|
|
|
|
|
|
|
|
人類學於我,是一種生命眼光,遠勝於一類學術語言。但我對人類學精髓的衷心體悟,是在柬埔寨開花,「後柬埔寨時期」才陸續結果,《柬埔寨旅人》與《我的涼山兄弟》都是受惠於柬埔寨移動經驗的花果。從柬埔寨到涼山,我以不同姿態嘗試探索這個世界,以腳跨越,用心理解,借文字表意。我有幸看到的這個世界,充滿了苦痛與驚喜,滋養了我,讓曾經年輕困惑的心逐漸昇華。
書寫是我理解這個世界與介入不平的方式。只希望不是發洩自我的主觀與情緒,而期待記錄自己理解差異後的感想與反省,才不負我曾大言不慚地說過:「人類學活在我的眼睛與血管裡。」──劉紹華
「同溫層」、「平行世界」,今日網路上的常見用語。網民(我們)自嘲老愛在同溫層中取暖,也嘲諷他人彷彿生活在平行世界。笑罵之餘,或許更該思索的是,如何同情地理解我們與他者、這個與那個世界之間的差異?
人類學家劉紹華提出了她的答案:以移動做為生命的方法。
一九九八年,劉紹華加入「臺北海外和平服務團」柬埔寨工作隊,展開了生命中首次的大跨度移動。當時的她,曾任記者、尚非學者,單純渴望以受過人類學訓練的雙眼,深入凝視異文化的日常。兩年旅居,她為這三千大千世界的一隅,寫下珠玉般的小小文章,連串成本書第一部「柬埔寨旅人」。她以筆攝影,捕捉生存現實的斷片,凝固具有張力之瞬間。她的文字鏡頭下沒有奇觀,只有激發物傷其類同理之心的隱隱盼望。
第二部「後柬埔寨時期」收錄的散作,則是作者成為學者、田野轉至中國後留下的紀錄。其中可見《我的涼山兄弟》民族誌番外、隱藏在當代中國高度發展表象下的魔鬼細節、旁觀他人之苦的掙扎。文章議論增多,但令人動容的情感、害人嘴角失守的幽默感,字裡行間並無缺席。
《人類學活在我的眼睛與血管裡》,這是作者的人生態度與思維調性,也是她二十年來行旅歷程的中場回顧。本書末尾,她說,「散文會幫我記住,我和我的時代。」新的時代一直來,作者允諾探索不歇。她的下一次生命移動,必將繼續幫我們記錄,我們和我們同類的故事。
名人推薦
平路(作家)
吳音寧(作家)
李志德(端傳媒總編輯)
周保松(香港學者、作家)
周軼君(作家、導演、獨立記者)
房慧真(作家)
張娟芬(作家)
黃珮珊(慢工出版社總編輯)
廖雲章(天下雜誌「獨立評論@天下」頻道總監)
劉致昕(報導者主筆)
──共同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序) |
|
|
|
|
|
|
|
|
|
|
|
|
|
|
目錄
全書序:移動做為生命的方法
第一部 柬埔寨旅人
儀式尚未完成——我的柬埔寨記憶
巴薩河畔
季風雨
慟的文化差異
古城吳哥
過橋
柬埔寨的生活邏輯
異鄉人
捲動風雲──洪森
祭典、文化與藝術
明天
失夢園
告別高腳屋
外一篇:一則鄉野傳奇的日記
第二部 後柬埔寨時期
涼山雜記
對愛滋病的恐懼舉世皆然嗎?
小女子難為榮譽男人:田野中的性別與階級
轉型社會中的市集與交易:涼山村寨巡禮
四川民族村落田野隨筆:彝族新年
當代中國觀察
我在西南山區看見的「中國」
從中國的發展來談服貿牽動的價值問題
中國民族主義的崛起與挑戰
旁觀他人之苦
從「八八水災」思人類學特質
一段漫長的倫理之旅
冷眼熱心的人類學:從涼山回看柬埔寨
跋一:寫給年輕的學者
跋二:寫給年輕與年老時的自己 |
|
|
|
|
|
|
|
|
|
|
|
|
|
|
作者簡介
劉紹華
人類學家,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任職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領域主要從愛滋、毒品與麻風(漢生病)等疫病的角度切入,分析國際與全球衛生,理解當代社會變遷的本質與傾向,以及身處變遷中的個人生命經驗與轉型。此外,亦從自然資源的治理變遷,研究環境、社會與政治經濟角力等議題。英文專書Passage to Manhood: Youth Migration, Heroin, and AIDS in Southwest Chin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及其譯寫而成的醫療民族誌《我的涼山兄弟:毒品、愛滋與流動青年》(群學,2013),獲得臺灣、中國、香港等地的諸多獎項肯定。新著《麻風醫生與巨變中國:後帝國實驗下的疾病隱喻與防疫歷史》(衛城,2018),為二○一八年臺灣Openbook中文創作年度好書、二○一九年香港文藝復興非虛構寫作獎得主。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