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推薦序 前言 第一章死亡教育:理解瀕死,死亡與喪親之痛 當前人們對死亡和臨終話題的興趣 人們對於死亡話題的興趣為何持續增加? 死亡之謎 恐怖主義 倫理問題 通俗文化 死亡教育 死亡學課程 死亡學出版物 死亡率統計資料 死亡病因學與預期壽命 死亡率的性別差異 瀕死與死亡的研究方法 生物學研究方法 心理學研究方法 哲學研究方法 人類學研究方法 社會學研究方法 結構功能主義 衝突理論 社會交換理論 符號互動理論 第二章在美國的死亡體驗 定義死亡 國際定義 美國的定義 瀕死與死亡的含義 觀眾的含義 情境的含義 死亡──一種失去的關係 創造並改變死亡相關的含義 美國人的死亡經歷 死亡的活躍(1600-1830) 死亡的淡化(1830-1945) 死亡的復興(1945至今) 當代人的死亡觀 死亡,拒絕還是接受? 你懼怕死亡嗎? 死亡恐懼的含義 死亡恐懼,性別與年齡 通過宗教來緩和死亡焦慮 冥想自己的死亡 第三章與死亡一起成長/變老 童年 兒童如何認識死亡 個人經驗 大眾媒體 宗教 兒童對死亡的理解 從出生到三歲 三歲至五歲 六歲至十二歲 向孩子解釋死亡和瀕死 請對孩子誠實和坦率 避免委婉語 表達真情實感 青春期 身分危機與死亡焦慮 媒體影響 瞭解儀式 討論死亡話題 成年時期 青年期 中年期 恐慌與拒絕 反思與接受 個人成長 老年期 實現圓滿 淡化死亡恐懼 覓一處安息之所 第四章洞察死亡與來世的生活 超越死亡的視角 觀點的多樣性 跨文化觀點 案例研究:美洲原住民的神聖世界 對死亡的宗教解讀 猶太教 基督教 伊斯蘭教 印度教 佛教 對死亡的世俗解讀 象徵性永生 瀕死體驗 如何定義瀕死體驗 對瀕死體驗的解釋 第五章死亡的過程 死亡的意義 時間意義:處理預後情況 空間意義:隔離與限制 規範與角色意義:患者應有的行為表現 價值意義:重評生命與死亡的價值 客觀和主觀意義:接受自己臨終的現實 與生者的分離 庫伯勒羅斯的死亡五部曲 社會情境意義:對環境的定義 與臨終之人接觸 醫護人員 醫生的社會化 覺察脈絡 親朋好友 與瀕死家庭成員相處的壓力 幫助孩子面對即將去世的父母 有尊嚴的死去 瀕死的孩子 與瀕死的孩子相處 幫助孩子應對死亡 瀕死孩子的父母 瀕死孩子的兄弟姐妹 第六章與瀕死共處 對疾病的理解和應對 身體機能衰退 喪失心智能力 死於癌症與心臟病 癌症 心臟病 治療方案 對治療方案及症狀的評估 藥物的副作用 疼痛與病症管理 疼痛管理 脫水處理 器官移植 緩和醫療 安寧運動 安寧團隊 患者家屬 安寧服務的費用 公眾態度 安寧專案的評估 第七章醫療保健體系 應對死亡的醫療模式 死亡視為醫療場域中的偏差 標籤理論 偏差招致懲罰 醫療環境中死亡的正常化 科技社會中的死亡 瀕死之人所處的環境 醫院 家 養老院 安寧療護病房 醫療護理學校的臨終教育 醫學院校的大體解剖 培養對社會和心理需求的敏感度 培養溝通技巧 臨終開銷 第八章生物醫學問題與安樂死 倫理行為 什麼是倫理行為 生物倫理學家 屍體在醫學研究與訓練中的使用 器官移植 安樂死 生命神聖與生命品質之爭 生命的神聖性 生命的品質 死亡的權利 消極安樂死 常規與非常規方法 營養與補水 實施心肺復甦(CPR)和不實施心肺復甦(DNR)的比較 積極安樂死 支援積極安樂死的組織 滑坡論證 醫生協助死亡 第九章自殺與其他突發性、非自然、創傷性死亡 對自殺態度的轉變 自殺的汙名 定義自殺行為 和自殺有關的社會因素 年齡、性別、地區和婚姻狀況因素 社會經濟和文化因素 對於自殺的理論觀點 涂爾幹的理論 衝突理論 擬劇化的觀點 存在主義觀點 心理學觀點 生命週期中的自殺 兒童自殺 青少年自殺 自殺的危險信號 解讀青少年自殺行為 大學生與自殺 成年人自殺 老年人自殺 自殺的原因 自殺模仿與媒體 理性自殺 其他突發性、非自然、創傷性死亡 他殺 意外死亡 第十章各種喪葬儀式 理解喪葬儀式 葬禮:通過儀式 結構功能解釋 哀悼行為 美國哀悼行為的變化 哀悼行為的性別差異 死亡的風俗 死亡前的規範 遺體處理 清潔、梳化、著裝 遺體防腐 最終的處置 土葬 火葬 案例研究:生活在平原的美洲原住民的殯葬習俗 社會地位對於喪葬行為與儀式的影響 主要宗教組織的死亡儀式 猶太習俗 基督教 印度教 佛教 伊斯蘭教 第十一章喪葬業 為遺體服務的業務 轉型中的美國殯葬業 清教徒的葬禮 維多利亞時代的葬禮 現代美式葬禮:滿足喪親者的需求 美國喪葬儀式服務 教育與許可 殯葬禮儀師之職 喪葬開銷 計價體系 葬禮的替代方案 喪葬行業的新趨勢 預備善終:殯葬計畫中的「新」趨勢 善後:未來的業務在如今的顧客中開始出 網路上的喪葬服務 安葬業務 美國墓地的變化 清教徒的墓地 城市園林公墓 鄉村公墓 草坪公園式墓園 安撫哀悼者的墓園服務 墓地的死亡標識 今天的墓地 政府公墓 非營利性墓地 營利性墓地 第十二章法律方面的問題 死亡原因的分析 死亡證明 驗屍 驗屍員和醫學檢驗員 預立指示 生前遺囑 預立醫療代理人 人壽保險 人壽保險保障 人壽保險投資 財產處置 無遺囑者及其遺產繼承 長期醫療保險 遺囑 親筆遺囑 遺囑認證 地產稅和遺產稅 省錢、省時、保護隱私:生前信託與傾注遺囑 生前信託比遺囑更好嗎? 傾注遺囑:填補漏洞環節 第十三章應對喪親之痛 喪親之痛 悲痛有其過程 正常悲痛與非正常悲痛 悲痛的幾個階段 震驚否認 慌亂不安 反應無常 內疚自責 失落孤獨 悲痛減輕 自我恢復 被剝奪的悲傷 哀悼的四個目的 接受失去親人的事實 經歷切膚之痛 擔任新的社會角色 重新投入新的關係之中 幫助經受喪親之痛的人 應對暴力死亡 突發事故 災難 從海嘯和颱風創傷中恢復 謀殺 大規模屠殺 戰爭 第十四章一生中可能經歷的悲痛 父母經受失子之痛 失去胎兒或幼兒 胎兒死亡 圍產期死亡 嬰兒猝死綜合症 失去小孩子 失去成年子女 孩童和青少年經受喪親之痛 失去父母 失去兄弟姐妹 失去祖父母或外祖父母 成年人經受喪親之痛 失去配偶 失去父母 失去寵物 二十一世紀 的臨終、死亡和喪慟
作者簡介 邁可.雷明(Michael R. Leming) 美國明尼蘇達州聖歐勒夫學院社會學與人類學名譽教授,聖歐勒夫學院社會研究中心創始人,明尼蘇達州臨終關懷聯盟和諾斯菲爾德鎮愛滋病防治中心的前董事會成員,並曾擔任臨終關懷教育者、志工和心理輔導師。著有許多社會死亡學和家庭問題的文章,曾開設並教授死亡和臨終相關課程超過三十五年。 喬治.狄金森(George E. Dickinson) 南卡羅萊納州查爾斯頓大學社會學教授。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老人學博士後、肯塔基醫學院死亡學博士後、康乃狄克大學醫學社會學博士後。在眾多專業期刊上發表過九十餘篇作品,教授死亡和臨終課程將近四十年,作為一名臨終關懷教育者一直活躍在第一線。二○○三年和二○○八年兩度獲得南卡羅萊納州政府頒發的傑出教授獎,並於二○○九獲得由死亡教育與諮詢協會頒發的年度死亡關懷教育者獎。二○○二年在查理斯頓學院獲頒傑出教師學者獎項,二○○八年榮獲傑出研究成果獎。 審訂者簡介 王安琪 現為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研究領域為醫療社會學、性別社會學、STS、教育社會學。博士論文主題為善終社會意義的變遷,以及醫療科技對臨終與死亡社會組織的影響。 朱為民 一九八三年生,台中市人。家庭醫學/安寧緩和/老年醫學/職業醫學專科醫師,現任台中榮總職業醫學科主治醫師、康善社會福利慈善基金會董事、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講師。二○一六TEDxTaipei 講者。亦是「民醫晚安。朱為民醫師」粉絲團版主。著有《預約。好好告別》、《人生的最後期末考》。 期許自己成為病人和照顧者生命中可倚靠的支柱,多元關注台灣高齡化及善終議題。在安寧病房服務以及照顧老年人的經驗當中,陪伴過許多病人及家屬走過生命的幽谷,也看過許多悲歡離合。相信每一個生命故事的背後,都會對社會上的每一個人有不同的啟發,因此用心把這些故事記錄下來。
买了这本书的人也买...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