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易》海玄深,不可盡窺;苟有所得,率有師造!憶及學初,乾坤未識,陰陽懵懂;太乎戊寅,五行稍親,聖訓微明。春秋流轉,輒存涉川之情;雨露時霑,遂有辛巳之遇。夫學尚其積,功在藏密;道崇其用,效由洗心。《易》為成務之寶、修德之彝,是以沉浸其間,深信暢然,洵無孤寂之感。歲次癸未,承 孫師劍秋教授不棄,涵養拙之碩論;今日,復蒙 恩師傾力指導,博論竟成。自忖前後,已逾十載,見聞或有所添,而虛耗者多;幸有 孫師長年之付出與提攜,終不致有憾矣!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浙東學術與浙東學派釐正 1 第二節 清初《易》學之緣起 4 第三節 前人研究之文獻探討 8 第四節 研究動機、範圍、目的與方法 14 第二章 黃宗羲之生平學行考述 17 第一節 黃宗羲之生平與著述 17 一、生平 17 二、著述 24 第二節 黃宗羲之交游與治學 30 一、交游 30 二、治學 44 (一)尊師 44 (二)勤學 46 (三)博覽 48 (四)嚴謹 50 (五)會通 52 (六)致用 54 (七)反佛 56 第三章 黃宗羲之《易》學 61 第一節 黃宗羲之《易》學淵源 61 一、家學 62 二、經傳 62 三、師友 63 四、先儒 66 第二節 黃宗羲《易學象數論》析論 70 一、辨「象」學之譌 72 (一)辨《河圖》、《洛書》 72 (二)論先天、方位之謬 92 (三)辨納甲、納音、月建、卦氣 103 (四)論卦變、互體之說 133 (五)辨著、占之法 150 (六)論《易》卦之象 160 二、訂「數」學之失 180 (一)訂《太玄》之失 180 (二)正《乾鑿度》之誤 184 (三)覈《元包》、《潛虛》之說 191 (四)訂《洞極》之偽 199 (五)明《洪範數》之弊 202 (六)論《皇極經世》及解家之失 205 (七)正世傳《六壬》之誤 219 (八)辨世傳《太一》之謬 227 (九)證《遁甲》自亂其術 234 (十)陳〈衡運〉皇帝王霸之弊 236 第三節 黃宗羲治《易》之方法 240 一、通貫諸說,會眾合一 240 二、入乎其內,出乎其外 240 三、據其所言,破其所論 241 四、原經原傳,經史證《易》 242 五、融氣適變,辟佛論證 244 第四節 黃宗羲之《易》學主張 246 一、太極為萬物之總名 246 (一)陰陽即太極 247 (二)陰陽無先後 253 二、萬殊皆為一氣所統 256 (一)理、氣、心合一 258 (二)情、性一體 260 (三)理、氣、數合一 262 三、《易》象數、義理合一 263 四、卦位無吉凶 264 第四章 黃宗炎之生平學行考述 267 第一節 黃宗炎之生平與著作 267 一、生平 267 二、著述 271 第二節 黃宗炎之交游與治學 275 一、交遊 275 二、治學 278 第五章 黃宗炎之《易》學 281 第一節 黃宗炎之《易》學淵源 281 第二節 黃宗炎《易》著述略 284 第三節 黃宗炎《憂患學易》析論 286 一、象數篇 287 (一)理象合一 287 (二)駁「卦變」、「卦氣」諸說 301 (三)論《易》之數 307 二、義理篇 313 (一)陰陽相待 313 (二)理氣合一、道器不離 317 (三)明天時、重人事 318 (四)孚誠感格 321 (五)析文字、辟舊說 322 (六)以史解《易》 330 (七)四聖之《易》 331 (八)亂經之過甚於棄經 340 (九)宗聖崇德、斥佛貶道 343 三、圖學篇 347 (一)辨《先天圖》 348 (二)辨《太極圖說》 364 (三)辨《河圖》、《洛書》 382 第四節 黃宗炎之《易》學主張 388 一、心性情合一 388 二、讀《易》無例 390 三、《易》為文字之祖 393 四、象辭占無別 399 五、卜筮乃《易》之餘事 401 六、道德事功合一 403 七、藏天下於天下 404 第六章 清初浙東二黃《易》學之影響及評價 409 第一節 清初浙東二黃《易》學之影響 409 一、黃宗羲《易》學之影響 409 二、黃宗炎《易》學之影響 412 第二節 清初浙東二黃《易》學之評價 413 一、黃宗羲《易》學之評價 413 二、黃宗炎《易》學之評價 417 第七章 結論 425 【參考文獻】455
作者簡介 李鴻儒 東吳大學文學博士,現為中華文化教育學會理事、東吳大學中文系兼任助理教授,主要研究與教學領域為《周易》理論與應用、道家思想、國學導讀、中國古典要籍選讀及國文教材;著有《周易爻變思想研究》暨〈論《易》學的全型發展〉、〈論《周易》的「感應」與「共性」思維〉、〈黃宗炎《周易象辭》初探〉、〈論文化道統對社會功能的實踐 ―― 以《周易》為例〉、〈論《周易》爻辭的結構向度與道德涵義〉、〈論《老》、《莊》的陰陽觀 ―― 兼述「道」與「太極」的關係〉、〈老子思想與《易》相通論〉等單篇論文。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