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其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現存的有文字記載的醫籍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幾千年來,它為我國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民的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且現在已日益受到國外的重視,為很多國家的人民所應用,從而造福於全人類。
然而,藥物的兩重性是藥物作用的基本規律之一,中藥也不例外。中國古代民間就有「是藥三分毒」的說法,中藥既能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也可損害機體,引起生理機能的紊亂及組織結構的變化等不良反應。當然,與化學藥品相比,中藥引起不良反應(尤其是毒性反應)是少得多,但不能因此而忽視。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被認為「無毒」的中藥都可引起毒性反應,一些很「溫和」的中藥如大棗、甘草等也可引起不良反應;甚至被認為保健藥的珍品人參也能引起毒副反應,見之於文獻的已不下200例,並有導致死亡的案例;有些中藥中毒可導致機體永久性損害,甚至死亡。因此,在充分肯定中藥療效的同時,對其可能產生的不良反應也應予以注意。
本書材料的來源全部是已公開發表的案例或綜合資料,大部分來自國內的醫藥雜誌及專著,小部分見於國外的出版物。由於中藥多是聯合應用,出現不良反應時要從多個藥物中確定為害的藥物,特別是對過敏反應,大多數資料都進行過必要的驗證,如停藥或減量試驗、再接觸試驗(包括斑貼試驗等皮膚試驗、再服藥試驗)等。
導致中藥不良反應的常見原因是超量用藥、藥不對症、配伍不當、品種混淆以致錯用或誤用、炮製或煎煮不當等。同時, 中藥大多數是複方應用,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還未完全清楚,特別是一些中成藥含有西藥,產生的不良反應可由西藥引起。可見,引起不良反應(尤其是毒性反應)並非是中藥固有的藥性所致,臨床上不合理用藥是其主要原因。要避免或減少中藥不良反應的發生,必須糾正臨床上不合理用藥的現象。
中藥飲片製劑大多是作非處方用藥,患者可隨意採購選用,所以濫用、超量用藥、藥不對症等導致的不良反應亦多源自患者。因此,要真正做到中藥在臨床上合理應用,除了提高醫藥工作者的認識外,更重要的是對群眾作廣泛宣傳,提高他們對中藥合理應用的認識。
編寫本書的主要目的就在於提高中藥臨床應用的合理性,盡量減少其不良反應的產生。
1. 本書分總論及各論兩部分。總論主要闡述與中藥不良反應有關的知識,著重討論中藥不良反應的產生原因、診斷及監測問題。由於對各類不良反應的防治原則具有共通性,而對個別藥品的防治手段針對性不強,特異性不高,故防治的具體方法不在各個藥品內分述。
2. 各論部分收入中藥材250味,中成藥249種,只限於近年來中、外文獻登載有不良反應者,目前尚無不良反應資料者則不收錄。
3. 每一種中藥均按概述、主要成分(成藥為藥物組成)、不良反應、相互作用、備考等內容編寫。「概述」包括藥物來源、性味歸經及其功能主治,特別注明其基原的拉丁學名及其藥用部位,避免藥物品種上混淆。「主要成分」列出該藥所含的化學成分。由於中藥的化學成分較複雜,有的已知成分在百種以上,這裡只列出一些與該藥的藥理作用和產生的不良反應有關的成分。「不良反應」包括有記載的在人身上發生的各種毒副反應,動物實驗的研究資料一般不予收載。「相互作用」著重闡明該藥與其他藥物(包括中、西藥)聯合應用時可能產生或加重的不良反應,不包括該藥與其他藥物的協同作用和拮抗作用。「備考」包括導致毒副作用的成分、原因和機理以及其他需要說明的有關問題。
4. 所有複方製劑與單味藥的注射劑均歸入中成藥類,單味的片、丹、丸、散、油、膏等製劑均在同名中藥內闡述。
5. 中藥材與中成藥分開各自排列,其編排以藥名的筆畫與筆順為序。首先以首字筆畫由少到多排列,首字筆畫相同者,按第一筆順一為序;第一筆順相同者,再按第二筆順為序。首字相同者,以第二字筆畫、筆順排序,三字以上以此類推。
6. 本書的參考資料較多,為了方便讀者查考,將主要相關參考文獻分列各藥之後,每藥一般不超過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