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心理學是一門探索人類行為和內心活動的科學,於當中涉及成長、意識、知覺、學習、行動、認知、動機、情緒等各個層面的研究。信仰涉及內心的活動,也關乎行為與表現,其所衍生出來的諸種現象,甚至可反過來影響心理學理論的發展。因此,信仰與心理學其實是息息相關的,從心理學來看信仰,更能進一步闡明那些看不見的靈性事物。 本書作者陳天祥博士為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系的榮休副教授,多年來從事心理學的研究及教學工作,其主要的教研範疇為知覺心理學,並一直致力於闡釋心理學與信仰的關係。作者在本書中一方面探索人如何知覺、認識及經歷看不見的上帝,另方面亦嘗試釐清人對心理學與信仰的關係的種種誤解。
自序 鳴謝 第1章 知覺肉眼看不見的神 知覺所需要的是訊息,我們一定要把訊息與影像分開。 日常生活一些沒有影像的知覺,其實與對神的知覺差不了多少。 點題.比喻.實驗 引言 一、知覺事物是如何產生的? 1. 知覺不是影像的攝取──三個例子 2. 知覺是訊息的抽取與事物的界定 3. 訊息的處理可以引入個人因素 二、從可見的事物界定神的事 1. 藉所造之物界定 2. 人的內在因素 結論 問與答──信仰的追尋 思考問題 第2章 人有認識神的能力嗎? 人若要信靠神,就不單需要確定祂的存在,還要明白神的心意,以至我們能認識祂。那麼,我們是否有這種能力呢? 點題.比喻.實驗 引言 一、意識中的心智理論 1. 意識及公智理論是甚麼? 2. 相關的宗教爭論 二、語言提高思想的能力 1. 語言對人思想影響的爭論 2. 語言對人思想的影響 三、抽象思想的運作 1. 四期的成長 2. 成長是脫離官感的限制 3. 認知成長與宗教信仰 四、其他的腦宗教原素 1. 腦有宗教的硬件 2. 腦的宗教感受 3. 與物質世界沒有對應的感受難以產生 結論 問與答──信仰的追尋 思考問題 第3章 從意識到靈魂 心思不可能等同或完全出於物質,人的心思有非物質的成分,這非物質成分也可能是人在神那裏所接受的靈。 點題.比喻.實驗 引言 一、意識的現象 二、唯物主義的理論 三、超脫物質主義 四、瀕死體驗 結論:意識的本質與演現 問與答──信仰的追尋 思考問題 第4章 信仰是否心理作用呢? 事實上人所感受的,許多時都可能是杯弓蛇影,只是虛幻的心理作用。 那麼,基督教所信奉的神是否有可能只是一種心理作用呢? 點題.比喻.實驗 引言 一、錯覺 1. 擬人投射錯覺 2. 洗腦錯覺 3. 資訊缺失錯覺 4. 有功能的錯覺與投射 5. 小結 二、腦功能的副作用 1. 生理或神經的宗教機制是產生神的觀念的必須 2. 知覺依賴腦與世界的對應 3. 小結 三、建立信仰要靠心理機制 結論 問與答──信仰的追尋 思考問題 第5章 何謂信? 信是認識、是對神的承認、是理性的尋索、是超理性的委身、是關係的進入、也是一種靠賴與超越。 點題.比喻.實驗 引言 一、因認識而承認神 1. 認識神 2. 學科的知識 3. 承認耶穌 二、從理性的尋索到委身 1. 理性的尋索 2. 理性的限制 3. 委身於基督 三、靠聯繫於神而去超越自己 1. 靠赖神 2. 聯繫於神 3. 超越自己結論 問與答──信仰的追尋 思考問題 後記 參考文獻
作者簡介 陳天祥 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系榮休副教授,一生離不開異象與開荒。七十年代初因看見工廠工友靈性上的需要,於神學院畢業就開展工友佈道工作,於1973年成立工業福音團契,任總幹事一職,服事貧困社群。到工作上軌道後,深感教會缺乏對人內心運作的了解,不能實現靈性的目標,於1978年離職入香港大學唸心理學,完成碩士課程後,又於1985年赴美國康乃迪克大學(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修讀博士,研究人的知覺。畢業後在美國教了兩年書,1991年回港任職於中文大學心理學系,主要的教研範疇為知覺心理學,又開拓了名為「意識狀態」(States of Consciousness)的新科目,間接探討靈性的問題。 由於任職時教研工作纏身,到2007年退休後才能積極推展信仰心理學的開荒工作,其中包括建立網頁、舉辦每月一次的信仰心理學研討會,專心於寫作,並把部分稿件輯成本書。最近,又成立了基督徒宗教心理學學會,融入心理學於信仰研究、研讀聖經及教會事工發展,並推動建立以聖經信仰為本的心理治療法。有關作者事工的最新消息,可瀏覽以下網址: www.psy-religion,com/blog 。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