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本書是以反映吉林省地域性傳統文化為主打,樹立「傳承梳理重口味的可讀性」風格。其立足於挖掘吉林省內傳統經典或是民間文化、藝術形式,培育民間藝術潛在市場,推介吉林文化名人,展示吉林文化風采。立足於吉林省,輻射半徑逐漸擴張,並逐漸覆蓋全中國。力主為讀者呈現吉林省乃至全國最前沿的藝術饕餮盛宴,給讀者帶去最具享受的藝術體驗。
弘揚長白山文化 打響吉林特色地域文化品牌 主編寄語 第一章.文化發展概述 第二章.文化事件 072 帝王的身影—康熙登臨望波山 076 董氏義學—民國年間在德惠辦的鄉間學堂 078 碑文上的述說—朱城子分防照磨廳始末 080 永太號屯王氏家族祖碑—闖關東時刻下的痕跡 084 窯門初現的晨曦—新文化新思想在德惠燃起的星火 086 黑夜中播下的火種—馬列主義在德惠的早期傳播 088 解放戰爭時期—黨在德惠的宣傳工作 092 月光下的讀書聲—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掃盲運動 094 深巷酒來香—德惠大麴酒釀造技藝 098 閃光的名片—德惠舉辦盛大綠色食品節 101 笑語歡歌—達家溝鎮合義村舉辦農民文體藝術節 105 集郵重鎮的風采—大房身鎮農民集郵協會成立 110 難忘的記憶—《龍子歸宗萬歲圖》在深圳展出 113 翰墨臨風—德惠書畫的興起與發展 第三章.文化名人 118 古稀翰林—魯景曾 119 文武奇才—夏景桂 121 鄉土詩人—王雲臺 124 鐵骨泥聖—賀鈞 127 教書育人的楷模—郭子久 131 無名英雄—郭藎階 135 著名雕塑藝術家—賀中令 140 著名鄉土作家—丁仁堂 143 著名文學評論家—丁國成 145 民間文藝家—王國治 147 中國近代史學家—孫文范 148 戲劇理論家—呂樹坤 150 城市山水畫家—祝林恩 152 山水畫家—孫文鐸 153 版畫家—蔣陳阡 154 高級工藝美術設計師—楊蘭驥 156 舞台美術設計師—張家齊 158 飲馬河畔的作家—李文斌 160 詞作家—李宗遜 162 著名評劇表演藝術家—趙玉珍 163 熒屏上的德惠人—葛珊珊 165 著名劇作家—孟祥偉 167 二人轉劇作家—楊顯國 170 遺址 182 貢江碑 188 青雲觀 192 「喇嘛台」 194 鐵南「大白樓」 195 楊林烈士故居 197 高城子景區 200 德惠公園 203 德惠植物園 208 鑫園廣場 第五章.文化產品 212 鼓板春秋—東北大鼓在德惠 218 憶海鉤沉—德惠民間文學 221 藝苑飄香—德惠文壇書刊 223 惠風奇葩—詩歌 225 錦繡華章—散文 227 神馳沃土—小說 229 鳳舞龍飛—書法 236 妙筆生輝—繪畫 240 筆耕梨園—戲劇 241 往事悠悠—志書 242 書海揚帆—個人著作 243 書壇之友—《楷書結構百例注解三字經》 245 為了明天—活躍在舞台上的兒童劇 248 話劇新編—《熱土》 250 赤誠之聲—德惠原創歌曲唱紅網絡 253 底納千層—關東布鞋 256 掌上乾坤—剪紙藝術 264 青絲競秀—髮繡藝術 266 枯木逢春—根雕藝術 269 金色之夢—草編藝術 272 剪下生花—布藝藝術 第六章.文化風俗 274 遠逝的蹄聲—天吉街火種場的明滅 275 不是節日的節日—鄉村野台子戲 277 摸黑兒講故事—「瞎話」 279 「哨」—活躍於民間的口頭文化 281 炕頭上擲出的歡樂—嘎拉哈 284 微型「水果樂器」—菇娘兒 287 不可小覷的戰鬥—「碰拐」 290 街頭奇觀—雜耍 292 少兒的樂園—「小人兒書」攤 294 「我有一個金娃娃」—德惠民謠 297 說怪不怪—姑娘叼個大煙袋 300 說怪也怪—窗戶紙糊在外 302 說怪真怪—養個孩子「吊起來」 305 鋪開一片豪爽—打飯包 307 春去秋來話桑麻—莊稼院裡吃法多 309 金黃的臘月—包豆包、撒年糕 312 黃豆佳話傳今古—德惠農家大醬香 315 作坊裡的風采—關東大豆唱歡歌 319 數九寒天春意鬧—農家火盆 321 大木頭子燃起的醇香—鐵鍋燉大鵝 323 喇嘛台下炭火紅—德惠燒烤 325 綠海泛舟—打烏米 327 請您把錢掏出來—「吃呼」 329 炕頭上的療法—擠、揪、刮、拔 331 祛漬褪垢的「老前輩」—胰子 333 無聲的招牌—幌子 335 街頭掠影—吆喝聲的變遷 338 留在心中的記憶—關東垡子房 340 行進中的風景—「倒騎驢」 342 雪地上的「奔馳」—爬犁 344 往事留痕—美麗的民間傳說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