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中文出版序 正視農業生物多樣性價值:生態、文化與產業 林華慶
透過農業文化遺產,讓人們與環境重修舊好 王毓正
出版序 世界農業遺產的意涵 阿部健一
推薦序 重新認識農業與農村生活,傳承祖輩們艱辛耕耘的農業遺產 姚盈芳
導 讀 地景/海景保全活用的新取向和新典範 李光中
前 言 世界農業遺產的發起是全球性倡議的首次嘗試
閱讀之前 世界農業遺產是什麼?
世界農業遺產的理念與認定基準
世界農業遺產的認定流程
Part 1 日本的世界農業遺產:2011 至2013 年認定地區
1 石川縣能登地區:能登的里山里海
人與山、海共存的日本獨特風景
人力耕作的原始風景
自然與傳統密切相連的里海
友善環境的能登地區新農業
文化與農業緊密結合的祭典也是重要文化遺產
【小百科】世界農業遺產農產品認證
【在地特色】拜訪具有里山原始風貌的春蘭之里/多田喜一郎
將里山、里海傳承至下一代/屋後浩幸、中村浩二
2 新潟縣佐渡地區:與朱鷺共存的佐渡里山
實踐環境友善的「孕育生物的農法」
「水田魚道」孕育生物多樣性
承擔未來的年輕世代
賦予佐渡生命力的傳統文化:「能劇」與「鬼太鼓」
【小百科】與朱鷺共存之鄉認證米
思考東亞地區的未來—日中韓的合作
【在地特色】「能劇」之島以農家為中心傳承延續/松田佑樹
「鬼太鼓」:支撐心靈的力量/西牧孝行
營造朱鷺適合的水田環境/齋藤真ㄧ郎
3 熊本縣阿蘇地區:阿蘇草原的維持與農業的永續
從不利農業發展的火山地形變身世界農業遺產
日本最大的草原:阿蘇草原
大規模農地改良,讓草原的農業與畜牧產值相當
火山信仰與豐收祈願
【小百科】平江帶交流/不可或缺的「草居」跟「小草堆」
【在地特色】守護阿蘇的景觀/大津愛梨
從阿蘇出發,開創日本的美食文化/宮本健真
4 大分縣國東半島宇佐地區:麻櫟林與埤塘之間的農林水產循環
善用森林資源,缺水的土地也可以孕育出永續農耕系統
段木香菇與麻櫟林所建構的永續性
埤塘讓農業及生態得以維持
使用當地食材的鄉土料理
地方信仰農耕文化
【在地特色】
聽過「田染莊小崎」這個維持900 年沒變的村落嗎?/河野一三、河野英樹
到世界農業遺產來散步吧!以五感體驗水與土地的關聯性/石田幸人
被認定為世界農業遺產之後?/林浩昭、Vafadari M. Kazem
5 靜岡縣掛川周邊地區:靜岡的茶草場農法
維持著半自然狀態的草生地,可見到稀有生物
製作好茶的農法,間接促成了生物多樣性保育
當地獨特茶草場農法
茶園與茶草場的四季
綠茶的製作
【小百科】茶草場的起源
島田市產的玄米茶
「茜」:象徵採茶的時尚
【在地特色】製茶的未來/田中鐵男、杉山敏志、伊藤直美、稻垣榮洋
【小講堂】世界農業遺產Q&A
Part 2 日本的世界農業遺產:2015 年認定地區
6 宮崎縣高千穗鄉與椎葉山地區:山區複合型農林業系統
發展複合型農林業,日本最早施行段木香菇栽培的地區
複合式的農林業
如何灌溉陡峭的坡地
永續的游耕方式
冬天舉辦的夜神樂
7 和歌山縣南部與田邊地區:梅林農業系統
南部與田邊地區的梅林農業系統為何?
感謝梅的恩惠
「紀州備長炭」的製造
8 岐阜縣長良川中上游流域:香魚與清流長良川系統
里川中,人與香魚的鏈結
里川系統為何?
白山信仰
百年老店用料理留住傳統文化
傳承400 年的傳統工藝
秉持古法做的本美濃紙
【小講堂】世界農業遺產會議與能登共通聲明
Part 3 其他國家的世界農業遺產
9 亞洲的世界農業遺產
中國 1 浙江省 2 雲南省
3 江西省 4 貴州省
5 浙江省 6 內蒙古自治區
7 雲南省 8 河北省
9 陝西省 10 江蘇省
11 福建省
韓國 12 青山島 13 濟州島
印度 14 喀什米爾 15 庫塔納德
16 科拉普特
菲律賓 17 伊富高
伊朗 18 卡尚
10 非洲的世界農業遺產
肯亞 19 馬賽
坦尚尼亞 20 馬賽 21 吉利馬札羅
阿爾及利亞 22 加達利亞
突尼西亞 23 加夫薩
摩洛哥 24 阿特拉斯山脈
11 南美洲的世界農業遺產
智利 25 奇洛埃島
祕魯 26 安地斯高原
【小講堂】今後的世界農業遺產
附錄 臺灣的里山里海聚落亮點
1 吉貝島:澎湖北方島嶼中最大的有人島
島上地形平坦,居民討海兼農作
冬季強風造就石滬景觀
菜宅,農作物的家
【小百科】以抽籤方式決定漁獲歸屬
咾咕石老屋是珍貴的建築資產/
石滬所有權人文書/
消波塊與海底環境改變造成漁獲大不如前
2 坪林:北臺灣的茶鄉,生物多樣性寶庫
隨交通重心偏移而失去人潮
穩定茶葉品質打造有機茶葉品牌
結合生態與自然資源找到地方出路
【小百科】借鏡日本東方白鸛米,坪林發展「臺灣藍鵲茶」
生態是坪林最大的賣點
3 貢寮:百年來持續耕作的梯田,養出自己的獨特生態
臺灣北部的靜謐農村
林務局與人禾攜手陪伴社區
耕地成為生物安身居所
守住土地情感,等候年輕新血
【小百科】貢寮獨特的人文地景
4 吉拉米代:手工水圳看盡百年梯田變遷
少見的山邊阿美部落,得天獨厚的天然資源
米粑流:互助換工文化傳統
多樣性種植,建構生態平衡棲地
【小百科】猴子工法打造的百年水圳
以阿美族語命名的「吉哈拉艾」
5 新社:地景藝術結合傳統文化,成為遊客必訪景點
突出於東岸中點的小半島
有機種植友善了山,也拯救了海
老農的智慧亟待青農傳承
保留地方特色的染織村
【小百科】稻米、漁獲、香蕉絲
6 羅山:第一座有機示範村,為臺灣農業發展找到新出路
好山好水的地質
從生態保育出發,響應「里山倡議」
新移民帶來與眾不同的視野
【小百科】羅山是典型的里山地景
法學碩士也成為羅山的新移民
7 蘭嶼:太平洋上的藍色珍珠
自給自足的達悟之島
飛魚季涵括了糧食、工藝與文化
在現代生活中兼顧傳統
【小百科】飛魚的補捉與食用法則
為堅持文化傳統延續水芋耕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