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推薦 交通部長 毛治國 政大校長 吳思華 中華民國計程車客運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 陳燈
科技為什麼會造成許多模稜兩可的創新結果。一套用來派車輛給乘客的簡單科技,最終竟然引發了工作的轉型與意會的昇華。
本書訪談了新加坡、台北三百多位司機,在使用相同的一套衛星派遣科技時,產生了什麼樣精采的工作實務創新?在這些精采的意外創新背後,有何不為人知的有趣故事呢?本書不僅是值得其他司機、業者乃至於制訂政策的政府官員參考;同時,這些激勵人心的故事,也有助於社會大眾對計程車產業,有更深入的瞭解。
兩項創新元素
第一,以科技意會(technology sensemaking)理論為主軸,來分析科技如何帶來服務創新。在分析使用者的意會時,融入工作脈絡的分析,把人之所思(意會)與人的行動(工作實務)結合一起來分析,這在組織學理論上可算是一項突破。
第二,將研究成果故事化,讓學術成果產業化。也就是,先去了解使用者的工作模式是如何融入科技,再看創新結果為何令人驚訝 。
以意會分析創新
本書分為四大部份。
第一部分是介紹如何由人的意會中找到創新源頭。
第二章介紹衛星派遣系統的原理,並介紹這項科技如何應用在後勤調度與車輛即時派遣。
第二部份帶領讀者認識新加坡的計程車司機。
第三章先介紹全球最大的衛星派遣車隊──康福計程車公司。我們說明新加坡的交通狀況,分析為什麼外國人坐過新加坡計程車後都稱讚不已,認為新加坡計程車是全世界最舒服的計程車(按:康福計程車公司的英文名為Comfort)。我們也說明新加坡運用衛星派遣系統的作業模式。
第四到六章分析三種不同感度的新加坡司機──理性司機、知性司機以及感性司機的工作脈絡,了解他們如何對科技產生不同的敏感度(科技「意會」),並說明司機如何利用豐富的地方知識,結合科技,發展出各類創新應用。
第三部份介紹台北司機的科技創意。
第七章對台北交通狀況做一縱覽,介紹台灣大車隊自新加坡轉移衛星派遣系統的始末,該公司的理想、作法與商業模式,以及成長困境。
第八到十章分析三種不同感度的台北司機──理性司機、知性司機以及感性司機的工作脈絡,了解他們對科技所產生的不同敏銳度,再由其中觀察他們是如何發展出如何不同的創新應用。某些台北的知性與感性司機甚至可以運用衛星系統年入百萬以上!
第四部份談這份研究的貢獻。
第十一章先討論這份研究在學術上的貢獻。透過這份研究,我們會了解,模稜兩可的不是科技,是人多樣化的感覺。只要了解科技意會與工作脈絡的交融過程,科技就不再會那麼模稜兩可、撲朔迷離了。在本書中對各類司機工作實務的生動描述,將提供讀者重要的線索來解讀科技、解構創新,對未來管理科技與引進新技術時也將有很深的啟示。
第十二章由實務的角度來討論這份研究的實用性。首先,了解不同類型的工作脈絡與科技意會,可以知道如何促成司機更有效地採納衛星派遣系統(科技應用創新)。第二,我們可以了解如何引導司機的作業模式(工作創新)。第三,我們可以探索如何做好車隊管理與改善商業模式(組織創新)。第四,我們可以分析一項交通政策的可行性(政策創新)。
作者簡介
侯勝宗
逢甲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助理教授,政治大學科技管理博士。專長為新創事業、創新採用與擴散、動態競爭、質性研究。現為台北市公共運輸發展協會理事,曾任西德有機化學藥品公司總經理、思網科技公司總經理、國齊實業總經理特別助理。
曾獲教育部國家公費留學獎學金派至美國維吉尼亞大學達頓商學院擔任訪問學者,並以政治大學訪問研究員的身份至國立新加坡大學商學院研究,以「服務庫存管理的商業創新:新加坡康福與台灣大車隊之衛星派遣科技跨國研究」為題之研究計畫,榮獲財團法人溫世仁文教基金會與國立清華大學科技管理學院共同舉辦之「服務科學新苗獎」。
蕭瑞麟
蕭瑞麟博士畢業於英國華威克大學(Warwick University)工學院(碩士)與商學院(博士),主修科技與組織變革,專長以各種質性詮釋方法分析複雜的企業問題。現任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副教授,並於新加坡國立大學負責亞太高階主管EMBA之「科技創新與組織變革」課程。曾任英國華威克大學「創新與策略變革研究中心」研究員,英國勞斯萊斯航太公司Academic Fellow、新加坡國立大學助理教授、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之「亞太運籌研究中心」院士等職。研究領域包括資訊科技與組織變革、科技創新、跨域知識整合與供應鏈管理。他經常參與跨國公司在亞洲的科技管理專案,如Rolls Royce、Ernst & Young、Singapore Technology Engineering、DHL、Nokia等。
他目前擔任Information Systems Journal 執行編審、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s 編輯委員、中山管理評論編輯委員、《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繁體中文版顧問等職。他的著作常見於國際性會議與期刊,並屢次得獎。他的個案研究以追溯科技背後的組織病理為特色,常用輕鬆活潑而又懸疑的辯證手法呈現科技創新的問題與挑戰。他創新的教學方法亦獲頒新加坡國立大學EMBA「最佳教師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