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國立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於2009及2013年分別舉辦「徐復觀學術思想的傳統與當代」及「徐復觀先生的政治思想」兩場學術研討會,就徐復觀先生的思想史、文學史、藝術史、政治思想與經學思想等各方面進行深入討論。兩次會議論文集結為兩冊,一冊為《徐復觀的思想史研究》,另一冊為《徐復觀的政治思想》,充分展現徐復觀先生思想跨越傳統與現代,跨越各學科、各領域的學術成就。 就學術系譜而言,徐復觀先生主要被納入民國新儒家,一個有活力、有未來性的學派必然在共同主張之下包含諸多異質的元素,兩冊書中也有多篇論文論及徐復觀與熊十力、牟宗三、唐君毅等諸位先生之間的差異。若以學術關懷來凸顯徐復觀先生的思想特色,是他的反形上學立場,他在文學藝術上的絕高造詣,他對政治思想的精闢論述,以及他與當代生活世界及臺灣草根社會的深刻連結。
編者導言/陳昭瑛 思想史研究的特色 儒家「內在而又超越」文化性格的歷史形成:徐復觀「中國思想史研究」追蹤/丁為祥 一、早年軍政生涯的反省:「雙重主體性」的發現 二、從「思想史」溯源到「人性論」叩問 三、道德精神與宗教關懷的雙向聚焦 四、從「以仁挺禮」到「盡心知天」:內在與超越的平衡 五、結論:內在與超越的統一及其「兩極化」走向 為什麼是思想史:徐復觀的思想性格與學問取徑/陳少明 一、壓力結構 二、「反乾嘉」情結 三、離開形上學 四、批判性儒學 五、什麼樣的思想史? 徐復觀思想史研究之理論預設的探究與反思:以《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和《兩漢思想史》若干問題為例/陳明 一、憂患意識之論述的意義與局限 二、孔門三系之分判的邏輯與矛盾 三、關於史職演變與人文化進程 四、結語 形而中學的旨趣 董仲舒與儒家思想的轉折:徐復觀對董仲舒公羊學的探究/干春松 一、引言 二、徐復觀論董氏春秋學的形成 三、徐復觀論董氏春秋學的特點和基本方法 四、徐復觀論董仲舒的春秋大義 五、徐復觀論董仲舒「天的哲學」 六、董氏春秋學和儒學的轉折 七、結語 形上與形下之間:徐復觀與新儒家/馮耀明 一、新儒家內部的合與分:共同理想下的不同進路 二、社會通氣與向上貫通之異:自我限制中之多元與主體確立下之判分 三、學術與政治之間的分際:返本開新之曲通與修己治人之分立 四、形上理境之不同理解:超越內在的本體與向內超升的境界 五、治學方法進路之分歧:超越論證之思辯與歷史文本之分析 六、結論:不得已的好辯者與不容已之真儒者 重建中國的信念世界:徐復觀對儒教中國的精神激活/任劍濤 一、面對「死的」中國 二、激活儒教中國的路徑 三、從信念下手 四、聚集制度資源 五、以改革為契機 六、激活儒教中國:信念表達,抑或現實需要 論徐復觀對熊十力思想的繼承與推進/李清良 一、問題意識的繼承與轉變 二、學術途徑的拓展與轉進 三、思想基點的反思與釐定 四、結論 儒道思想與經學 性惡與心知:徐復觀對荀子性論思想之詮釋/東方朔 徐復觀與當代學者關於「考據」與「義理」之論爭及評議/張崑將 一、論爭之背景與回顧 二、徐復觀與史料學派的「考據」與「義理」之爭及評議 三、徐復觀與錢穆的「考據與義理」之爭及評議 四、結論 雙面道家:尋找徐復觀道家研究中失落的黑暗面/郭啟傳 一、老子 二、莊子 徐復觀先生史學思想的傳統與現代/翟志成 一、引言 二、傳統與現代 三、方法學 四、人格培養 五、結語 飄零中的傳承:徐復觀的「讀經」論述與文化心態/蕭敏如 一、裂變中的傳統──從「疑經」到「廢讀經」 二、傳統的重建──徐復觀的「讀經」論述 三、中華民族之花果飄零──徐復觀與當代新儒家的文化心理 四、結語──經學記憶與文化鄉愁 藝術思潮與美學 徐復觀與現代藝術思潮:以二十世紀六○年代初臺灣現代藝術論戰中的徐復觀為中心/李公明 一、引言:研究現代藝術論戰中的徐復觀的問題意識與學術意義 二、六○年代初臺灣現代藝術論戰中與徐復觀有關的幾個史實問題的考訂 三、徐復觀如何從政治的角度看現代藝術思潮? 四、徐復觀對科學與藝術問題的認識如何影響著他對西方現代藝術思潮的批判? 五、關於徐復觀對西方現代藝術現象和思潮的認識的幾個問題 六、在認識和批判現代藝術思潮的過程中對代際斷裂的文化關注 (不)可能的平淡:山水畫的跨文化反思/何乏筆 一、跨文化哲學的提問 二、氣化美學 三、論氣韻 四、平淡與超越性 音樂與政治:徐復觀與阿多諾的音樂美學研究/陳昭瑛 一、前言 二、感覺的共同體、感動的共同體 三、音樂之用:內在目的論 四、傾聽、忘我與震撼:對藝術接收者的思考 五、反主體性:論現代音樂 六、結語 附錄一 開幕致辭稿/徐均琴 附錄二 圓亭憶往錄/翟志成 跋/陳昭瑛
編者簡介 陳昭瑛 1957年生,父親臺灣嘉義民雄人,母親臺南市人。臺灣大學中文系學士、哲學研究所碩士、外文研究所比較文學博士。現任臺灣大學中文系特聘教授。曾任臺灣大學儒學研討會召集人、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特約研究員、臺灣大學語文中心主任(2009-2010)、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短期客座教授(2002年4月)、哈佛大學燕京學社訪問學人(1998-1999)。曾獲科技部傑出研究獎(2016)、臺灣大學教學傑出獎(2015)、臺灣大學教學優良獎(2005、2009、2013)、第二屆五四文藝評論獎(1999)。 著有小說集《江山有待》(1980)、《臺灣詩選注》(1996)、《臺灣文學與本土化運動》(1998)、《臺灣與傳統文化》(1999)、《臺灣儒學:起源、發展與轉化》(2000)、《儒家美學與經典詮釋》(2005)、《荀子的美學》(2016),譯注馬庫色《美學的面向》(1987),另著有馬克思主義美學論文多篇及東亞儒學論文多篇。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