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推薦序 更深入理解台灣電影的途徑/國家電影中心執行長 陳斌全 謝辭 導論 台灣電影與缺席的歷史學 第一部 類型 第一章 殖民與後殖民的考掘:戰前台灣,以及「國家」出現前的紛雜文本 第二章 類型與國族的糾葛:台語電影二十年,1949~1970 第三章 行者影跡:健康寫實主義、文藝政策與李行,1964~1980 過場 侯孝賢之前的侯孝賢:過渡時期的電影美學,1980~1982 第二部 風格 第四章 回首來時路:台灣新電影的興衰,1982~1986 第五章 前往島嶼的單程票:王童作品中的回顧式電影敘事 第六章 無所/不在:蔡明亮台北三部曲的後殖民城市 後記 後國族時代的電影 平裝版後記 未曾消散的歷史:何謂國族?
作者簡介 洪國鈞(Guo-Juin Hong)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修辭學和電影學博士,從2004年起開始發表一系列有關1930年代上海電影、紀錄片和同志運動等主題的文章。2009年以〈1930年代上海的殖民現代性〉(Colonial Modernity in 1930s Shanghai)榮獲電影與媒體研究學會頒發的Katherine Kovacs論文獎。現為杜克大學華語文化研究副教授,開設課程包括華語電影、中國文學和文化、電影理論和電影史學、劇情片、紀錄片和視聽文化。 譯校者簡介 蔡巧寧 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畢業,自由譯者,熱衷於電影、藝術、烹飪、旅行,現居杜拜。 譯者簡介 何曉芙 國立政治大學英國語文學系文學組碩士,曾為自由譯者,現從事電影相關工作,翻譯仍是最美好的興趣與調劑。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