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愛新覺羅·毓鋆從不上媒體,也不出書、不做公開演講。對於這個世界來說,他只是個隱士,絕對沒有聲音。但他淵默而雷聲,在日本“滿洲國”不做漢奸,在老蔣時代不當走狗。他出身皇族,與末代皇帝溥儀同時受教於陳寶琛、康有為、梁啟超、王國維諸大師。 前半生投身政治,轟轟烈烈,歷經千險萬惡,嘗盡百般滋味。中年被蔣介石脅迫至臺灣,隱居講學,裁成學生,孜孜矻矻。他將中國學術融入現實之中,衡諸古今,月旦人物,強調經世濟民、治世、平天下的重要性,讓中國學問變成活活潑潑的智慧。蔣勳、江丙坤、漢學家魏斐德、夏含夷等人均出自其門下。 毓老自述終生守《易經·乾卦》“初九,潛龍勿用”一爻。孔子如此解釋這一爻:一個有龍德的人卻隱藏自己,不受世俗改變,不想在這個時代成名,因此遁世隱居,卻不鬱悶,不被人認同,也不鬱悶,喜歡就去做,不喜歡就不做,意志堅定,完全不可動搖,這就是潛龍之德。
序一蔣勳敬悼毓鋆老師 毓老師講《論語》,間雜著生活裡的俗事,其實不像一般學者的講法,常舉現實的例子,也常有自己的獨特意見,並不拘泥古書……老師當時對知識青年講學是在強調儒者“力行”的核心價值吧,我卻一一錯失了理解的機會。 序二簡媜君子印記—毓門求學感懷 老師講課,既無幻燈投影也無圖片、答錄機、道具之助,端坐椅上,全憑口說。他聲如洪鐘,抑揚頓挫之間喚出一個文明古國,朝代更迭,興亡一瞬,盡在那時而高亢時而低回的聲音裡。老師學問淵博,經史子集盡藏胸臆,信手拈來,皆有典故和出處。是以,一部《論語》,經他詮釋、延伸、驗證,宛如中國讀書人的聖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我們被老師言談間的期許給打動了,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 序三龔鵬程毓老典型 我以為他(毓老)真正的淵源其實是熊十力,故能匯通大《易》,講革命講民主,倡言“群龍無首,吉”。此一路數,即使是熊先生的弟子唐君毅、牟宗三、徐複觀亦未繼承,遑論其他?毓老卒,中國這路學問大概也就絕了,再也沒有人能有這種氣魄、願力和學養來講此王霸之學了。 自序張輝誠十萬八千里加三千大千世界 我當然知道,我沒法兒用這本小書紀念老師,相反地,是老師用他的生命和精神光耀了這本書,完完全全是老師,讓這本小書有了巨大的光彩。 第一篇潛龍勿用:毓老的前世今生 毓老師終生守《易經·乾卦》:“初九,潛龍勿用”一爻。孔子這麼解釋這一爻—一個有龍德的人卻隱藏自己,不受世俗改變,不想在這個時代成名,因此遁世隱居,卻不鬱悶,不被人認同,也不鬱悶,喜歡就去做,不喜歡就不做,意志堅定,完全不可動搖,這就是潛龍之德。 毓老師的家世 禮烈親王代善是開國元勳,武以戡定四方,文能謀克安平。歷代子孫承繼武風於不墜,對清朝多有建樹,至昭槤略染文學之風,可惜無法全身而退。禮親王一脈,至毓老師,他老人家前半生縱身大時代,以武拼搏,頗繼承家風。 毓老師的師承 毓老師因出身皇族,俯仰于政治潮流之中,尤其著重如何將學問“用諸事上”,因此他總是將中國學術融入現實之中,衡諸古今,月旦人物,強調經世濟民、治世、平天下的重要性,讓中國學問變成活活潑潑的智慧。 毓老師創辦的書院 “學由不遷怒不貳過臻聖王至德;苑育仁者相帝者師履一平要道。”上聯指明學生為學之入門處及高遠目標,亦暗指書院所傳授之學為內聖外王功夫;下聯則指書院所要栽培的學生,是可以實踐止于一止於至善的仁相帝師,暗指毓老師所傳授的全是帝王之學。 毓老師教的海外漢學家 事實上,我們的外籍身份對他來說是別具特殊意義且重要的。身為“五四運動”的貶抑者以及二十世紀動盪政局中的失意者,老師似乎希冀我們這些外國弟子能傳承這個讓他悲惋不已,正在逐漸凋零的中國人文傳統。而他之所以選擇外國弟子,恐怕正反映了這個傳統的流失已巨大到令人擔憂的地步。 毓老師在大學教書的經歷 毓老師看不慣大學裡頭充斥學閥門派。毓老師常批評某些學者自立門戶,創立門派,不過聚徒眾以壯聲勢,但觀其所教不過是空中樓閣,徒有立德之名,而無踐德之實。 毓老師堅守的書院傳統 中國歷代的注解,從秦始皇到清朝都不敢把真經義講出來,所有教育都是愚民政策、都是愚民之言……毓老師終其一生秉持書院傳統,力抗西方偏重知識的大學教育,而以一己之力繼承中國傳統書院形式(民間)、精神(自由講學)、內涵(成德成材、修齊治平)。 毓老師修的世界文化遺產 二〇〇四年,永陵作為明清皇家陵寢的擴展項目盛京三陵之一成為世界文化遺產。毓老師非常開心,用老人家的話就是:“得了金牌獎!”他老人家于王府內出生,享受過繁華富貴;後來又歷經亡國,流離失所,亦曾體驗窮苦酸辛。但他終究看破轉眼成空的功名富貴,晚年將錢財悉數散盡,用於修祖陵,起建滿學研究院。他用親身行動來告訴學生和所有人,錢並非只拿來死守,而是可以用於成就文化、孝親追遠。 第二篇望之儼然:毓老的生活哲學 “人一無所得,就空活了一生。誰利用時間多,誰就成功多……千萬不要以為寫兩本書就留名了,只怕還沒簽完名就絕版了。人只有自欺,絕欺不了人。老師還有幾年活,絕不浪費時間,不和外面人打交道,也不接觸記者,要變成專學,才能深入。—多少人做學問,都是逢場作戲。又有多少人不懂得從根上做學問,想從中間插隊。” 毓老師的微言要道 毓老師講如何才能成功,說:“成功的人是突破障礙的人,做任何事先想失敗該如何處理。不是沒開始做就開始做夢,見縫就鑽洞,挫折一到就受不了,一看不會成功就放棄了。貪功喜譽,絕不會成功,遇到難題,要事先準備,臨渴掘井也沒有辦法。” 毓老師講養生之道 毓老師曾說他無時無刻不在讀書,因為“四書五經”都背在腦子裡,散步時就溫習溫習,說:“這不就是‘學而進習之’!老師這麼大年紀,要不講課半年,必定癡呆。” 毓老師的藝術與文章 毓老師發願敬繪觀音大士像千幅,藉以懷念已故雙親。最終以十年之力完成此事。……毓老師兩尊觀音像,恰好各自運用了中國傳統人物畫衣服褶紋的兩種不同表現方式:“曹衣出水,吳帶當風”。 毓老師的兒孫樂 毓老師給小孫子講書,孫子問毓老師:“爺爺,我們遇到事需要想那麼多嗎?”毓老師答:“那你追女朋友需不需要想那麼多?你將來遇到事都像追女朋友一樣,肯定會成功!” 第三篇不失其正:看破世情驚破膽不講求自身幸福而去圖謀天下大利,樂以天下,憂以天下,這不正是古聖賢相與的責任與使命嗎?還有什麼比毓老師躬身實踐薪火相傳更為落實!而毓老師身上所散發的尊貴氣息、風姿神采以及鼓蕩豐沛的生命力,又經常讓人忘了他已年近百歲。 毓老真精神 毓老師當時已九十八歲,一開頭便說:“看破世情驚破膽,萬般不與政事同。政治現實,好像一陣風,但是你有風可以刮動別人嗎?你們必得要守人格、愛臺灣。中國人的思想是天下思想,半點迷信沒有,平平整整是自我平天下之道,現在講中國學問的全無學術生命!” 典型大丈夫 毓老師講論經學,之所以如此重視實踐,不同于大學講堂上著重章句訓詁,實與其身世有關。毓老師乃清朝皇族,源出禮親王一脈,前半生投身政治,後半生隱居民間講學。毓老師上課時偶提及往事,親切歷歷仿如昨日,然其實已轉眼百年,人事變滅,朝代屢經更易,其中飽含無盡滄桑。 智者不怒 毓老師一生述而不作,沒有留下任何著作。他常說:中國學問是解決問題,不是寫一本書教後人研究。古人的智慧,講就夠了,放著《論語》不讀,還讀什麼語啊?思想還有新舊?會用都是新的,不會用都是舊的,我們從中得到多少新的智慧?講學不是為留一本書,是為了達到聖功! 繼文化於斷絕 “你們不急,我急!我急,是來日無多;你們不急,是來日方長。再三勉勵你們,發憤的目的,就是圖強。給你們打氣的話,老師責無旁貸。你們必得要把古人的智慧串在一起,既然要做人,就做偉人!” 既孤獨又豐盈 他老人家和孔老夫子其實是同一等人物氣象。我經常在上課時聽他老人家說話,總有一種既孤獨又豐盈,既寬大又渺小,既健動又靜默的奇異感受,後來我才恍然大悟原來那就是個人力量正要生髮、擴充、激射的過程,也是個人胸懷不斷擴張直欲包容一切的氣魄展開,更是人與天地和合生髮的機關與奧秘。
張輝誠,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畢業,毓老“關門弟子”,作家。主要作品有《離別賦》《相忘於江湖》《我的心肝阿母》等。
买了这本书的人也买...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