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哲學叩應:德國人手一本的哲學課參考書, 與柏拉圖、康德、亞里斯多德等大師對談,解構18大經典哲學思想
|
|
Kant & Co. im Interview Fiktive Gespräche mit Philosophen über ihre Theorien |
|
|
|
|
|
|
|
|
ISBN |
9789579199148 |
定价 |
NT350 |
售价 |
RM54.70 |
优惠价 |
RM47.04 *
|
作者 |
約爾格.彼得斯,貝恩德.羅爾夫
|
译者 |
宋淑明 |
出版社 |
PCuSER電腦人文化
|
出版日期 |
2018-07-07 |
装订 |
平裝. 單色印刷. 256 页. 14.8. |
库存量 |
本商品已絕版無法銷售 |
|
|
|
|
|
|
|
|
|
|
|
|
|
|
|
|
●德國百年出版社,最暢銷的哲學讀本
●德式幽默X嚴謹哲學推演X批判性思考訓練【獨家授權繁體中文版】
●與哲學家一對一深度對談,探究西方偉大哲學心靈
為什麼邊沁認為,幸福是一道數學計算題?
哲學史上重要的哥白尼式轉向,所指為何?
根據洛克,問題或概念如何潛入我們的意識?
在馬克思的勞資理論中,要如何得出最合理的工資?
柏拉圖的「洞穴寓言」、「日喻」和「線喻」有什麼涵義?
亞里斯多德如何用系統性的論述,導出每個人都在追求的東西?
許多經典的理論、論述皆源自偉大的哲學家,但哲學原典文字艱深,若未曾受過哲學思考的訓練,常會不知如何以「批判性角度」閱讀,進而錯失認識哲學的機會。
有鑑於此,德國二大哲學博士攜手合作,精選18大哲學理論,以虛擬對話的方式,搭配德式幽默,呈現哲學迷人的一面。本書從哲學人類學開始,帶領讀者一同證明「人類是一種匱乏的存在」、解釋人類的心智是「尚未書寫的紙」,最後則以我們如何理解「理解」作結。全書脈絡清晰,哲學推演嚴謹,適合初接觸哲學、欲理解偉大思想精髓的讀者。
●台灣哲學界聯合推薦
耿一偉(北藝大戲劇系兼任助理教授)
莊文瑞(東吳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哲學新媒體
螺螄拜恩(暢銷作家)
「作者將嚴肅的理論變成人物對話,透過當代生活情景,彷彿在看一部哲學影集。」──耿一偉(北藝大戲劇系兼任助理教授)
「這本書很棒!用現代的語言講述哲學家的理論,好讀、清晰、易懂。如果你正在上哲學課,我強烈推薦此書,此書可以讓你將哲學理論詮釋得更好。」──德國高中生
「此書以不同的對談、易懂的方式呈現哲學家的理論,是本非常適合學習哲學的書,同時也富有娛樂價值!」──亞馬遜讀者
●書末附有「哲學討論指南」
15篇哲學討論指南,結合書中內文與延伸思考材料,幫助讀者檢視學習成果,並提供豐富問題討論
●15大哲學家
柏拉圖、亞里斯多德、馬克思、康德、盧梭、邊沁、阿爾諾德•蓋倫、約翰•彌爾、彼得•辛格、漢斯•約納斯、托馬斯•霍布斯、約翰•洛克、大衛•休謨、卡爾•波普爾、威廉•狄爾泰
●18大經典理論
柏拉圖洞穴寓言、亞里斯多德幸福倫理學、馬克思工資與資本、康德純粹理性批判、盧梭社會契約論、阿爾諾德•蓋倫人的本質、邊沁效益主義、彼得•辛格偏好效益主義、大衛•休謨人類理智研究……等十八大理論
|
|
|
|
|
|
|
|
|
|
|
|
|
|
|
目錄
第1堂課 如何證明人類是一種匱乏的存在?(阿爾諾德•蓋倫)
第2堂課 如何以效益主義的角度衡量幸福?(邊沁、彌爾、彼得•辛格)
第3堂課 如何以定言令式法則過生活?(康德)
第4堂課 為什麼我們需要新倫理學?(漢斯•約納斯)
第5堂課 我們究竟需要國家做什麼?(洛克、霍布斯、盧梭)
第6堂課 如何達成世界和平?(康德)
第7堂課 如何獲得幸福與德行?(亞里斯多德)
第8堂課 如何理解工作與個人所有物的概念?(約翰•洛克)
第9堂課 何謂合理的工資?(馬克思)
第10堂課 如何獲得理智與善?(柏拉圖)
第11堂課 如何證明人類的心智是「尚未書寫的紙」?(洛克)
第12堂課 我們真的能從過去推論未來嗎?(休謨)
第13堂課 哲學史上重要的哥白尼式轉向(康德)
第14堂課 我們只能從錯誤中學習?(波普爾)
第15堂課 我們如何理解「理解」?(狄爾泰)
哲學討論指南
參考書目 |
|
|
|
|
|
|
|
|
|
|
|
|
|
|
作者簡介
約爾格.彼得斯Jörg Peters 德國哲學博士,教授哲學、應用哲學以及英語。致力於應用哲學的發展,在哲學教育雜誌上著作豐富,亦是多本中學哲學以及應用哲學教科書的作者、編者。
貝恩德.羅爾夫Bernd Rolf 德國哲學博士,哲學、應用哲學與德語教師,亦是杜賽道夫區政府哲學顧問、哲學專業協會主席。在哲學教育雜誌上著作豐富,亦是多本中學哲學以及應用哲學教科書的作者、編者。
譯者簡介
宋淑明 德國慕尼黑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碩士。曾任慕尼黑大學、柏林洪堡大學講師,兼任中山大學講師。著有《德奧,這玩藝!戲劇篇》,譯有《邊境行走》、《焚書之書》等。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