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方,就是流傳民間的一種治療方法,不見於古典醫學著作的藥方。
據說學醫者不但要懂得正方,還要掌握偏方,往往很多正方醫治不好的疾病,使用偏方卻能把病醫好!
你讀這本書就是要學會:原來「你不知道你所不知道的」——你的「不知道」裡面還隱藏著另一個「不知道」。
教你怎樣變成有錢人的法則、定律等「正方」太多了,假如你的「病」還不好,你有沒有試過採用「偏方」治療呢?
據說達摩祖師來到中土說:「我就是要來找一位不受人惑的人。」
今後無論你去到哪裡,你都能透過八字真言,陰陽互動配合尋找你的訊號。
有一句話這樣說:「忠於事實,真相儲蓄了這個世界的每一分鐘。」
本書特色
這本書能帶給你什?利益?
當你讀書時,你會不會問:「這本書到底說什??我能從中得到什?利益?能開拓我的見地嗎?」
赫明義先生曾經說過:「每本書都可能是一道門戶,改變我們對世界的方向,改變我們人生真正走出去的方向。」
「英文世界裡,把read the word(閱讀文字),和實際歷練人生的read the world(閱讀世界)並稱。」
沒有讀過《奸的好人》的讀者,打開這道「窗戶」,將發現打開的越早,越幸運,因為從這道「窗戶」看出去的方向,會發現原來外面的世界,竟然有那麼多的噪音迷惑我們,導致我們失去了方向,用錯了方法——外面的噪音會要求你在一間黑房尋找一隻根本不存在的黑貓!
讀過《奸的好人》的讀者會發出冷笑,因為這本書對他們來說已經不是「窗戶」而是「門戶」,從這道「門戶」走出去的方向是:竟然有人迷信黑房裡是有一隻黑貓,原來人是這麼容易被噪音迷惑,只要我發放這類噪音,我將能迷惑他人的判斷,改變他人的方向。
瞎貓致富後的禁區:
已經有錢的人,他們到底是以「成功前」,還是「成功中」或「成功後」的階段來給他人作為指導呢?
相信大多數的人都選擇用成功後的觀念來給人指導,這些人會告訴你,他希望後來者不要走他曾經走過的冤枉路。
譬如:有一個人餓得發慌,他走到廚房尋找可吃的東西,接著他找到七個饅頭,他想也不想就放進嘴巴。吃下肚子後還是覺得不飽,於是他再找兩個叉燒包吃,這次他終於有了吃飽的感覺。
後來有一次,他看到朋友吃饅頭,就說:「假如你肚子餓,不要吃饅頭,你只需要吃兩個叉燒包就足夠了。吃得夠不夠多不重要,而是你要吃得飽!飽不飽不是數量的問題,而是質量的問題:叉燒包有肉餡,所以比較容易吃得飽!」
他忘了告訴你,他之前吃了七個饅頭。
成功資訊的誤區: 市場上所謂的成功理論,研究成功者的方法其實就好像本書作者在〈抓屁股也能做大師〉寫的比喻,一群猴子敲打電腦鍵盤寫出《有錢人的偏方》後,看到猴子打字的人紛紛研究這群猴子的特性,還會大事渲染告訴你:「連猴子也會寫書。」
情緒噪音的死區: 你做銷售,被拒絕了,心情會怎樣?你有一個新點子想告訴你敬佩的大老闆,你怕不怕聽到他反對的聲音?你看到比你差的人,成就比你大,你的心情會如何?你看到朋友用三年時間就成功了,你卻還沒有成功,你會不會覺得自己很笨?
合理化解釋的迷區: 看到人家的成就大,就合理化解釋自己為甚麼不如人,比如辯稱「這個人是靠不道德的手段起家,他的後代一定不好過」、「我們不是要走這種取悅消費者的路線」、「我們的產品是另類產品,不需要狂銷,他的產品現在雖然很暢銷,能不能成為長銷品還是個問題......」、「這個人之所以能這麼成功,是因為他會用這個策略,這個策略我也會,只不過我暫時還沒有時間整理......」
金剛怒目: 我們從小到大就是往「學習知道甚麼」這個方向走。但我們從沒有思考過:原來我們並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注意,鄧小平說過「摸石過河論」,他治理國家尚且如此,何況是經營生意)。
作者教學以來見識到許多群眾的癡迷,今現金剛怒目相,在萬里上空駕駛B2隱身轟炸機,看到迷宮中的禁區、誤區、死區、迷區,於是放下萬噸「隱藏訊號」的炸彈將之炸個稀巴爛,只有將迷宮炸毀,等煙霧散去,看不到預設在你面前的圍?,從甚麼都沒有的廢墟、平地重新開始,「從原來「我們並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這個起點出發,我們才得以重生。
作者簡介
李民傑
年輕時膽小懦弱,後熟讀各種權謀之術,體悟到「沒有人會在意你的自尊,人們只在意你的成就」,自此人生觀完全改變。
曾任職於海外上市公司,上過無數課程,結果發現百無一用的是激勵課程。當放棄上這種改變人生的課程後,老老實實地學習各種銷售技巧、談判手段,並開創出公司最高的銷售記錄:用一天的時間完成公司一個月的銷售額!
早年沉迷宗教修煉,還隻身遠赴香港拜師,閉門專修三年,後來發現神通與神經往往只是一線之隔。從香港回來後,以「思考方法」、「價值觀」、「權謀手段」當作人生三寶。
2002年與江健勇創辦『權謀兵法道』課程,傳播「奸的好人」之思想。2005年11月兩人合著《勾魂奪心洗腦催眠》一書,面市後首次出現大馬作家打敗外國作家的刷新記錄,超越《藍海策略》和《達文西密碼》等暢銷書。
出版作品有:《勾魂奪心洗腦催眠》、《財色戰場》、《冷血救世》、《心魔行銷》、《印象洗腦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