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內戰的時代或許已經結束,但過去的幾十年里它又在世界各地頻頻爆發,巴爾干、盧旺達、布隆迪、索馬里、斯里蘭卡、敘利亞……內戰正逐漸成為人類頗為廣泛、頗具破壞性且獨具特色的有組織的武裝暴力形式。如何定義這些形式的暴力,關系到政治、軍事、經濟和人道援助、國際法立法執法等方方面面,甚至影響到整個世界格局和全球人類的命運。正如作者所言:「當今的時代要求我們正面地直視內戰。」 我們以為我們了解內戰,但它究竟是什麼,不是什麼?這有着漫長而歧義紛出的歷史,從羅馬共和國到早期現代歐洲,一直到當代。對內戰的定義是一個重大的政治問題,內戰之為內戰,取決於誰是統治者誰是反叛者,誰是戰勝者誰是戰敗者,誰是當事者誰是局外人。稱一場沖突為內戰,可以由外部力量是置身事中還是作壁上觀而判定——從美國革命到伊拉克戰爭,核心的觀點都是隨着視角的變化而變化。 關於戰爭的研究,歷來不乏名家名作,可對於內戰,則乏善可陳。作者敏銳地意識到了這一空白,並盡力彌補了這一缺憾。他搜集了過去2000年里關於內戰觀念的爭論歷史,並選取了三個時間點——地中海時期、歐羅巴時期和全球化時期,采用長期視角,展示了內戰的起源、轉變及其當代狀況。第一個時期是在古代羅馬,第二個時期是在近代早期的歐洲,第三個時期是自19世紀中期至今。相應地,本書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從羅馬啟航」追溯了內戰的含義在自公元前1世紀至公元5世紀這600年中的變化。羅馬人關於內戰的討論——它的起源、它的規范定義以及如何辨別它外在的特征和再次發生的可能性,對定義內戰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羅馬內戰本身就包含了對內戰的不同解釋,也顯示了在羅馬歷史上關於內戰的發生地存在各種不一致的說法。 第二部分「現代早期的岔路口」,將會展現16—18世紀的歐洲。自從啟蒙運動以來,有兩個概念群——內戰和革命,開始漸行漸遠,甚至被有意地置於對立面。這兩個概念有着截然不同的道德和政治含義:前者是向后看的、解構的、遞減的,后者是指向未來的、提供發展可能性的、遞增的。其實,這兩者一直互相交織和滲透。 第三部分「通往現代之路」,梳理了自美國南北戰爭時期至當代的內戰概念遺產。對內戰擔憂的根源,以及內戰對現今的國際人權法造成的緊張對立,是最后一章的討論主題。19世紀對歷史最大的貢獻,就是試圖將戰爭置於法律的框架內,想以此改變內戰的殘酷性。直到20世紀,將內戰文明化依然是國際法律群體的目標。從羅馬共和國時期一路沉淀下來的概念歷史,在加入了現代法律和社會科學的語言之后,又增添了新的層次,變得更加復雜難懂。 在結語中,作者認為關於內戰歷史的各種爭論,將會繼續生成新的未來。如何用歷史給予我們的知識來武裝自己,面對這些未來,將會影響到全球上萬甚至是上百萬人的命運——這些人也通常是相對脆弱和不幸的人。 本書以獨特的視角考察了內戰觀念的根源和動態演變,及其對我們這個充滿沖突的世界的影響,幫助我們理解這些無休無盡的話題:「內」(civil)何以與「戰」(war)相關聯?內戰是人性的特質,還是一種缺陷?康德所謂「永久和平」,如何能夠實現?
導言 直面內戰 i 第一部分 從羅馬啟航 第一章 發明內戰 羅馬傳統 002 第二章 回憶內戰 羅馬願景 023 第二部分 現代早期的岔路口 第三章 非內部的內戰 17世紀 050 第四章 革命時代的內戰 18世紀 072 第三部分 通往現代之路 第五章 內戰文明化 19世紀 102 第六章 內戰的世界 20世紀 129 結語 關於內戰的話 157 后記 163 注釋 171 參考文獻 197 索引 232
大衛•阿米蒂奇(David Armitage),哈佛大學勞埃德•布蘭克費恩講座教授,曾任歷史系主任。主要著作有《大英帝國的觀念起源》(The Ideological Origins of the British Empire,2000)、《獨立宣言:一種全球史》(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A Global History,2007)和《現代國際思想的根基》(Foundations of Modern International Thought,2013)。參與編著《1500—1800年的英國大西洋世界》(British Atlantic World, 1500—1800,2006)、《莎士比亞與早期現代政治思想》(Shakespeare and Early Modern Political Thought,2009)、《全球語境下的革命時代,約1760—1840》(The Age of Revolutions in Global Context,C. 1760—1840,2010)和《太平洋史:海洋、陸地與人》(Pacific Histories: Ocean,Land,People,2013)。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