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佛陀還是太子的時候,他很早婚,很愛他的妻子,很愛他的父母,很愛他的鄉土國家;可是,他覺得這樣愛來愛去,終究會消失,怎麼辦?因為不忍心看到親人都消失,他要想辦法讓他們活長一點、不會死,所以他一直在想這個道理,但就是想不出來。
當他出四門,看到社會各種實況,發覺每一個生命都沒法免除生、老、病、死:似乎只有修行人得以解脫這困境,所以他就離開家庭,專心參究了脫生死、斷除煩惱的法門。他當時一共參訪九十六個老師,但學了這麼多,覺得還是沒法解決煩惱,就開始苦行,把這九十六個老師的修法徹底整合參究。
接著六年的苦行中,就一天吃一點點,讓自己活的下去而已。他一直用心的想,想到有點開竅,但還是覺得沒法斷煩惱、了生死。最後,他覺得還是要以比較平常、中道的方法來思維;所以,因為喝下牧羊女乳糜的供養,有了體力修行,他很清閒地坐在菩提樹下坐定,繼續思維生死的問題。
坐在菩提樹下,他開始看看天想一想,看看大地想一想,看到什麼都想一想,看看這整個,到底是什麼道理!終於,福至心靈的時!他看到那顆星星!見到這「心星」,他覺悟了!所以他從此了脫生死,煩惱也斷了,沒有任何的負擔,才開始把有情眾生就出來,教導各種修行的法門,讓生命得到自由。
佛陀與每位覺者賢聖的生命奮鬥,是時空洪流中不滅的日月明星,恆時啟迪我們,對生命真諦的這份堅持,必須用實踐來釐清資訊,用修行來貫徹意志,用利他來延展智慧,以明心了道,揭開宇宙的真理寶藏、啟動生命的能量源頭!
本書特色
以說故事的方式介紹佛陀的一生,及其證道的過程。除了修行悟道的過程,也述說佛陀說法,將智慧宣揚的過程。佛陀鼓勵獨立思考的精神,希望聽道者莫因尊敬他而接受教義,應親自去驗證,先領悟其中的道理再接受。書中有許多精美莊嚴的圖片配合圖說,以及「佛陀小辭典」作為補充資料,幫助讀者對於佛陀的相關事蹟更為瞭解。這本書沒有艱澀的語彙,也沒有嚴肅的說教,以非常平實的語氣,像聽故事一樣,將佛陀帶入讀者的世界
作者簡介
釋心道
靈鷲山開山和尚上心下道法師,西元1948年出生於緬甸山區農家,祖籍雲南,本名楊小生,後改名楊進生。4歲失去依怙,9歲時成了游擊隊的娃娃兵,可說經歷了烽火連延、顛沛流離的緬甸童年。
13歲時來台,15歲初聞觀世音菩薩聖號便淚流不止,藉著閱讀〈普門品〉,打開佛法之門,開始每天學習打坐;25歲,因緣具足,正式皈依佛門剃度出家。27歲之後的十多年,是心道法師的苦行期間。經歷了佛陀時代苦行頭陀常做的「塚間修」,及福隆荖蘭山(後名靈鷲山)山洞斷食閉關長達2年等,種種非一般人所能經歷及承受的修行過程。
心道法師在最接近死亡與無常的墓地體證空寂之境,斷食閉關則讓他幾度在生死之間徘徊,這樣的坐觀生死,讓他對生命有著不同的體悟。斷食閉關出關後,由於心道法師精進修行,名聲漸傳,上山護持信眾日多,為度眾需要,西元1983年正式創建「無生道場」,弘法利生。
在1989到1990年期間,心道法師先後成立「財團法人靈鷲山般若文教基金會」、「靈鷲山護法會」等,希望能接引更多的人來認識佛法,讓每個人都能由內外自然的產生慈悲心,然後學會「尊重每個信仰,包容每一個族群,博愛每一個生命」;更在2000年11月9日成立「世界宗教博物館」,為世界和平願景的實現跨前一大步;隨著「世界宗教博物館」的落成,繼之而起的是具體的人才培育計劃──「世界宗教大學」的籌備。2003年9月成立「靈鷲山三乘佛學院」,提供有心求道的人,一個追求真理的場所……在菩薩道的踐行之中,完成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修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