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ISBN |
9789869551946 |
定价 |
NT300 |
售价 |
RM46.90 |
作者 |
通識在線雜誌社
|
出版社 |
開學文化
|
出版日期 |
2018-04-20 |
装订 |
平裝. 單色印刷. 264 页. 20. |
库存量 |
海外库存 下单时可选择“空运”或“海运”(空运和海运需独立下单)。空运费每本书/CD是RM12.00。 空运需时8-11个工作天,海运需时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时间不包括出版社调货的时间以及尚未出版的预购商品) |
|
我要订购 有现货时通知我 |
|
放入下次购买清单 |
|
|
|
|
|
|
|
|
|
|
|
|
|
|
|
|
通識教育源自於西方,早期臺灣在八○年代推行時,大致循著美國大學曾實施的經驗發展:如「經典教育」、「核心課程」。由於「通識教育」一詞的概念,有著許多分歧與複雜的看法:常與博雅教育互通,甚有別於專業教育與職業教育。若要發揮通識教育的意涵,必須先探本溯源、瞭解其脈絡。
這本書從哲學的角度指引,挑選十五位百年來的哲學大師,包括杜威(Dewey)、馬克思(Marx)、斯賓塞(Spencer)、芝加哥大學前校長赫欽斯(Hutchins),以及二十世紀哲學家阿多諾(Adorno)、赫斯特(Hirst)、哈伯瑪斯(Habermas)等人,從傳統古典與現代的對話中,探討博雅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辯證、通識教育觀的轉向、全球化下的通識教育、通識教育的理念與模式,看當代的哲學家如何看待這些議題,本書是理解通識教育思想之最佳選擇書籍。 |
|
|
|
|
|
|
|
|
|
|
|
|
|
|
目錄
序:期盼通識教育理論的本土論述
但昭偉 臺北市立大學教育學系教授
序:找尋高教深耕賴以植基的沃土─重溫哲學家的通識教育思想
王俊斌 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傳播科技研究所教授
博雅教育的兩種模式:Dewey 與Hutchins 在1936-37 的辯論及其遺緒
但昭偉 臺北市立大學教育學系教授
知識型式、課程領域與社會實踐在通識教育之論辯:以Paul Hirst 通識教育觀的轉向為例
蘇永明、簡成熙 清華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系教授、屏東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教授
David Carr 對大學博雅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辯證
黃 藿 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教授兼文學院院長
A. S. Neill 的教育理念與通識教育
郭實渝 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退休研究員
由W. Klafki 教育理論之演變論全球化下的通識教育
朱啟華 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批判理論知識觀及其對通識教育的啟示
張鍠焜 臺北市立大學教育學系副教授兼主任
自律與順從─T. W. Adorno 的半教育理論與博雅教育
楊洲松 暨南國際大學課程教學與科技研究所教授兼教育學院院長
Herbert Spencer 的通識教育理念之評述
鄭玉卿 臺北市立大學教育學系教授兼教務長
從Jane Martin 的性別敏銳看女子教育與博雅教育
林麗珊 中央警察大學行政管理系暨研究所教授兼主任/所長
Martha Nussbaum 論人文涵養與「新」博雅教育
王俊斌 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傳播科技研究所教授兼師資培育暨就業輔導中心主任
從博雅教育到通識教育:Maritain 教育哲學中的自由意識與自我覺醒
何佳瑞 輔仁大學天主教學術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Michael Oakeshott 論大學教育的博雅特性
陳伊琳 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
|
|
|
|
|
|
|
|
|
|
|
|
|
|
作者簡介
通識在線
提供華人社會通識教育一個溝通的平臺,內容廣博國內、外通識教育領域,見證大中華圈通識教育的歷史與改革,專家學者執筆撰稿,值得您訂閱的教育書籍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