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ISBN |
9789869619103 |
定价 |
NT200 |
售价 |
RM31.30 |
优惠价 |
RM27.86 *
|
作者 |
董瑟喇嘛貝瑪仁波切
|
出版社 |
加拿大創古寺
|
出版日期 |
2018-04-10 |
装订 |
平裝. 單色印刷. 200 页. 21. |
库存量 |
無法銷售 |
|
|
|
|
|
|
|
|
|
|
|
|
|
|
|
|
證悟的本質從來都不是依於外在,而是源自內在的覺醒。
此修心教授源於偉大的阿底峽尊者,在西元十世紀時從印度前往西藏傳播佛法的佛教大師。他有三位傑出的老師,法護大師、慈瑜伽行者以及金洲大師,授予精要的修心法門口訣,後經其弟子切噶哇耶謝多傑整理編成此〈修心七要〉,特別是菩提心的修持,成為藏傳佛教修心法門中極具分量的修心引導口訣。
本書依此文本內容分為七個分項來說明,亦可稱為修心的七項要點。第一項是針對初修學者的加行部分,即進入修心修持前的預備工作。第二項正修菩提心,重點即在修持菩提心,可分為世俗菩提心跟勝義菩提心。第三項轉逆緣為菩提道,即修持取捨的施受法,或稱自他交換。緣於過去的所作所為導致今生在修持解脫道上有諸多違緣,因此除了修持施受法之外,亦輔以其他集資淨障的修持。第四項歸納為一生的修持,說明如何在生活中累積五種修持力量,做為降伏煩惱及面對死亡時的準備。第五項修心的純熟量,解說如何評量與檢視修心的成果。第六項修心三昧耶,解說修心時應承諾修習的十八項三昧耶。第七項是修心的學處,解說修心應學的二十一項學處,強調行者在身語意上應斷、應取及應捨的作為。
本書特色
本書主要集結了董瑟喇嘛貝瑪仁波切在北美講述《修心七要》的教授內容,提供初學者或是接觸佛法多年卻仍然無法深入法要者,一個趨入佛法精髓的方便法門。此文本被視為是修心法門中相當重要的口訣教授,含攝往昔諸多大師修心之精要與加持。
就世間的概念來說,我們的內心是習慣沉溺於煩惱、執著和各種想法中,並以粗糙和僵化的分別概念來看待人生的各種面向;事實上,這些錯誤的見解,只是讓我們陷入更深的迷惑與痛苦中。藉由了解與實踐佛法能幫助我們看清世間的真相,特別是修心的修持將能引領眾人從痛苦和迷惑中解脫。
以此徹見心性的力量即是菩薩無倦無悔、誓願救度眾生的根本,賦予菩薩無所畏懼的勇氣,也是自認凡庸的我們能夠圓滿自利利他事業的基石。此修心法門強調將修心落實日常生活中,檢視自心生起的各種念頭,並且加以轉化心念,幫助我們成為勇敢堅強的菩薩。 |
|
|
|
|
|
|
|
|
|
|
|
|
|
|
目錄
◆緣起 修心的指引
一、開展心靈修持的道路
二、源頭活水的加持
三、我思我在何處?
四、人生修心七件事
◆第一章 尋求人生改變的開端:修學諸加行
一、虔誠心
二、轉變內心的思惟:四共加行
(一)人身難得
(二)生死無常
(三)業力因果
(四)輪迴過患
三、成就佛陀智慧的根基:四不共加行
◆第二章 實現究竟的覺醒:正修菩提心
一、為何要修菩提心?
二、讓心覺醒:修持殊勝菩提心
(一)作好準備再開始:前行
1.皈依
2.身體姿勢的調整
3.呼吸數息的練習
4.修習止禪修:九住心
(二)專注於當下的洞察:正行
(三)禪修後的日常:結行
三、無條件的接受與付出:修持世俗菩提心
(一)修持取捨的施受法:根本
(二)日常的修持:後得
◆第三章 逆轉勝的關鍵:轉逆緣為菩提道
一、以無私利他轉化逆緣:世俗菩提心
二、以洞察迷妄轉化逆緣:勝義菩提心
三、以方便的修持法為輔助
(一)積聚資糧
(二)清淨罪障
(三)布施鬼神邪魔
(四)供養護法
◆第四章 生死無懼:歸納為一生的修持
一、此生應修持五力
1. 牽引力
2. 串習力
3. 善種力
4. 對治力
5. 發願力
二、面對無常、臨命終時應修持五力
1. 善種力
2. 發願力
3. 對治力
4. 牽引力
5. 串習力
◆第五章 檢驗成果:修心的純熟量
一、總結一個要點:消除我執
二、自見證與他見證
三、對修心常生歡喜
四、縱遇逆境亦不受干擾
◆第六章 師徒間的承諾:修心的三昧耶
一、什麼是三昧耶?
二、細說十八項三昧耶
◆第七章 修持的準則:修心的學處
一、什麼是學處?
二、細說二十一學處
結語 |
|
|
|
|
|
|
|
|
|
|
|
|
|
|
作者簡介
董瑟喇嘛貝瑪仁波切
出生源自寧瑪傳承五大伏藏法王咕嚕卻旺之血脈,九歲入創古扎西叢林寺,復於尊貴的第九世創古仁波切座前受具足戒,領受噶舉傳承諸多法教與灌頂,並在創古仁波切的指導下完成三年閉關。亦曾領受家族咕嚕卻旺傳承法教的灌頂。在完成修讀佛教哲學和儀軌的學習後,曾任創古仁波切開辦的師利曼哥普智學校校長及創古扎西叢林寺糾察師,並且統籌全寺的活動。
2003年派往加拿大溫哥華,成立創古智慧金剛佛學中心,隔年負責督導籌建加拿大創古寺,歷經七年落成啟用。旋即授命為加拿大創古寺住持喇嘛,擔任指導修法的教學,以及統籌督導寺內僧侶及十方信眾的佛行事業。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