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晉宋以后,自然山水逐漸成為中國詩歌中的一種獨立主題和重要元素。與《詩經》《楚辭》等早期作品中山水僅作為詩人表達情志的手段不同,謝靈運、鮑照等詩人開始持續正面描寫山水。隨着時代的推移與文化的積累,中國詩人對於自然山水的審美感受和表達也不斷豐富,形成一株綺麗多彩的中國古典文學山水美感話語之樹。關於自然風景的許多話語和觀念都率先在詩中出現,而后方衍至繪畫,成為中國古典文化的獨特表達。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教授蕭馳,花費七年時間進行了十次實地考察,來寫作這部新著《詩與它的山河》。 作者以新的觀察角度和理論進路,結合案頭研究與戶外考察,對中國中古詩歌文本進行了一次大膽探索,旨在動態地觀察中古詩歌中山水美感話語的生長。它追溯了上至謝靈運被貶至永嘉的永初三年(422),下至白居易於洛陽謝世的會昌六年(846)這424年間,最重要的十五位書寫自然山水的詩人:謝靈運、鮑照、謝朓、江淹、何遜、陰鏗、孟浩然、王維、李白、杜甫、韋應物、元結、柳宗元、韓愈、白居易。每篇文章角度不同,各有側重,從多方面探討了中國詩歌呈現大自然的審美維度和價值取向,於世界文學或比較文學頗具意義,更使讀者意識到,中華南北的山川河流不僅是古人贊詠描摹的對象,還是承載中國傳統歷史文化的廣闊語境,一旦被橫加破壞便再難復現。 作者希望借這一研究,不僅思考中國古代文學的獨特表達,也呼吁提倡另一種環保意識,即注意保護和延續孕育了中國傳統歷史文化的那一片自然山川。
導論 一本書題旨/為何不是“山水詩”/詩中與畫中的山水如何不同/本書時間 涵蓋之上、下限 二本書方法:一種知識考掘/現地研究/中國詩“非虛構性質”辯證/話語 樹:各章內容之大概關聯/各章之間若干紐帶或持續“情節”/本研究意義何 在:對中古詩研究而言/對人類文化史研究而言/跨領域的景觀學/呼籲另一 種環保意識 三西元五世紀前山水書寫及思想語境/神女是夢中山水/《高唐賦》的“物 質想像”:雲氣/《高唐賦》的經驗成分/書寫自然的山水骨架/漢賦對宋玉辭 賦的承與棄/漢賦與漢代思想/王弼解構漢代宇宙圖式的空間系統/嵇康的 原發精神/嵇康的超越哀樂境界/郭象解構宇宙圖式的時間系統/“冥”或“無 跡”/庾闡:書寫山水與靈山來藥/蘭亭雅集:原發精神一次“演出”/地理 探索熱潮與《遊天臺山賦》/山水書寫中的佛教因素/謝靈運彙集諸文化語脈 第一章 大謝“山水”探秘 一、引言 閱讀謝靈運,打開另一部大書/本章結構 二、實地山水:謝靈運詩的地理考辨 “山水詩”乃地方之詩/長詩題出現與書寫山水/現地考察之必要/1.上戍石 鼓山/2.斤竹澗/3.白岸亭/4.始甯墅、南山、北山/5.石壁精舍/6.歸瀨 三瀑布/7.石門、石門山 三、話語山水:謝靈運的美感世界 “非虛構”性質的確認/山水書寫與對仗形式/謝詩對仗中的山與水/謝氏美 感之所鐘:汀渚址湄之曲線/瀑布/缺席的天空/澗/偏愛澄淨山水的意識/ 色彩選擇/謝詩漠視的環境因素/山水書寫的現象意味/謝氏遊賞和居住環 境的地貌特徵/複音詞“山水”的構結和出現時間/山水書寫中的“一元雙 極”/早期中國繪畫中的山水骨架 四、餘論 山/水與中國繪畫、園林/山/水與中國地貌特徵 附錄一山水化情與情化山水 玄學家期藉山水化解情累/謝詩化情累不能奏效的例子/山水作為憂傷的象 征/謝詩的元詩意義/“外在的內在化” 第二章 後謝靈運時代的“風景” 一、引言 鮑照、小謝的文學地理與社會身份/“風景”的提出 二、天地行旅中的渺漭風景 鮑照祖承大謝的“山水詩”/鮑照所登之京峴山/鮑照所登之蒜山考辨/感知 自然風景的天一地框架/古人登山的現象學/江磯是山水“一元雙極”一特 殊形式/深度藉助望眼/天一地中“風”與“景”消融山/水框架/鮑照的 “迷遠”山水/天一地涵人於其中/雲水蒼茫圖景本身的表現性 三、衙署軒窗中的“芊綿蓓麗”風景 謝朓守宣時府治之位置/官廨衙署軒窗中的“風景”/謝跳開啟“平遠”/小 謝對景物縱深的詮釋/詩聯中“風”與“景”對舉/謝朓的吊詭:氛圍與經 營位置/移遠就近和游目於遠近/書寫中的勾與染/小謝打破謝靈運山水詩 結構三段論/小謝的“著筆甚輕”/“淡墨”與“輕嵐” 四、結論 遠望與“風景”/“風景”是“空氣和光”的轉喻式詞義擴大/“地景”與 “天一地之景”/天一地與中國繪畫/“風景”的吊詭:“身即山川而取之”/ …… 第三章 南朝詩的空間內化 第四章 問津“桃源”與棲居“桃源” 第五章 生氣充盈的李白山水世界 第六章 杜甫夔州詩中的“山河”與“山水” 第七章 不平常的平常風物 第八章 “山水”可懼,“水石”可居 第九章 生獰的天地圖景 第十章 水國之再呈現 全書結論 引用書目 主題詞索引 後 記
蕭馳,曾於中國大陸修讀中國文學批評史。1987年負笈北美。先后於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和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修讀比較文學。1993年獲博士學位,同年入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任教。是濫觴北美而流播亞洲「中國抒情傳統」學術型態中重要學者,多年來致力其發展。所撰《中國抒情傳統》(台北:允晨,1999)對此作初步理論思考;The Chinese Garden as the Lyric Enclave: A Generic Study of the Story of Stone(密歇根:密歇根大學,2001)探討此傳統在明清文人生活文化和近代小說世界中的延伸;與柯慶明合編《中國抒情傳統的再發現》(上、下冊,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9)回顧此學術四十年發展。20世紀末以來,傾心研究中國主要思想背景下抒情傳統的觀念史,三卷本《中國思想與抒情傳統》(《玄智與詩興》、《佛法與詩境》、《聖道與詩心》,台北:聯經,2012)是歷時十二年研究的成果。這本《詩與它的山河》呈現了作者近年新的關注點和研究進展。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