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從日本帝國趨於日落的太平洋戰爭後期,到國民政府遷台前的短暫暮光之際 台灣舞蹈藝術曾如夕陽中的幾抹雲彩,燦亮、多變、絢麗…… 台灣精緻化、舞台化的舞蹈表演藝術,在觀念與形式上是殖民現代化的成果,而其發展鑲嵌在三個極為不同的時代脈絡中:日本殖民統治、戰後的短暫過渡,以及國府遷台後的兩岸對峙與國際冷戰局勢。在三個表面看似斷裂的政治與文化環境中,底層卻有歷史的伏流延續而轉變著。徐瑋瑩的《落日之舞:台灣舞蹈藝術拓荒者的境遇與突破1920-1950》探究日治到戰後初期台灣舞蹈藝術萌發的脈絡,聚焦於舞蹈與政治(戰爭)、性別、階層、教育等因素之關係,梳理台灣舞蹈藝術如何可能的社會原因。 舞蹈研究有其時效性,在時間沖刷下,後人是愈來愈難貼近時代的真實脈動,感悟體驗的深入書寫。台灣舞蹈藝術史的學術建構勃發於解嚴後的1990年代中葉,但隨著第一代舞蹈家們陸續凋零,舞蹈界的學者雖然努力研究與書寫,但是因人數屈指可數,加上瞬間即逝的舞蹈藝術讓資料蒐集、釐清、理解相對困難,因此舞蹈史的建構,呈現零散片段的現象。 徐瑋瑩以兩位被喻為「台灣第一」的新舞蹈家林明德與蔡瑞月為主軸,將其生命史置入宏觀的歷史長河,考察行動者如何邁向舞蹈藝術之路,也揭示形塑舞蹈家之可能(或不可能)的社會機制,並同時參照同一世代其他舞蹈家的生命歷程,藉此彰顯林明德、蔡瑞月在同世代舞蹈家中的殊異性。對身為舞蹈人的徐瑋瑩而言,「落日之舞」的探索,不只是學術知識的積累,還有對於自我的填補與療癒,以及啟動繼續追尋台灣舞蹈藝術史的動力。
推薦序──為臺灣舞蹈定錨─序徐瑋瑩的《落日之舞》/彭瑞金 自序 第一章 重返歷史 第一節 從迷惘中找答案 第二節 研究的意義與重要性 第三節 章節安排 第二章 台灣舞蹈藝術史的研究 第一節 政權轉換與舞蹈史回顧 第二節 解嚴後口述歷史與史料的重整 第三節 二十一世紀台灣舞蹈史的學術研究 小結 第三章 殖民教育體制與舞蹈 第一節 同化政策與殖民教育 第二節 新女性的身體歸屬:從家庭邁向國家 第三節 舞蹈與女子學校身體教育 第四節 才德觀的轉變 小結 第四章 舞蹈與社會階層 第一節 舞蹈與經濟、文化條件 第二節 舞蹈家所屬之社會網絡與文化思想 第三節 大環境中的小變奏:蔡瑞月的學舞之旅 小結 第五章 舞蹈、跨域與反殖民──日治時期台灣舞蹈藝術萌發的另一條路 第一節 舞蹈界的「台灣第一」:解密林明德 第二節 聞名世界的舞姬:崔承喜 第三節 舞蹈、跨域與反殖民 小結 第六章 舞蹈與「大東亞共榮圈」 第一節 「大東亞共榮圈」與戰時文化建設 第二節 地方文化振興運動與異國風情表演 第三節 日本二戰時的舞蹈現象 第四節 文化:協力戰爭?民族認同? 小結 第七章 戰後──短暫的璀璨 第一節 戰後初期台灣舞蹈史的定位:荒漠?沃土? 第二節 舞蹈藝術起步的困難:舞蹈與社會道德的拉鋸 第三節 藝術實現與人際網絡 第四節 戰後初期台灣的藝文思潮與舞蹈 第五節 大眾舞蹈:民間歌舞的振興 小結 第八章 結論 第一節 台灣舞蹈藝術史的變遷:從日治到國府主政 第二節 舞蹈與舞蹈家如何可能 參考文獻
作者簡介 徐瑋瑩 現為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東海大學社會學博士,英國城市大學(City University, London)舞蹈碩士、學士、專業表演文憑,是台灣舞蹈實作跨社會學領域的極少數。早期與英國、台灣舞團劇團共同編創、表演,近年從舞蹈實作轉向舞蹈研究、評論。期刊論文發表於《文化研究》、《台灣舞蹈研究》、《藝術論衡》、《美育》、《通識教育與跨域研究》等,評論散見於「表演藝術評論台」、《藝術地圖》、《PAR表演藝術》。學術理想是探索自己從事多年的舞蹈藝術如何可能,以社會學的視角考察與建構台灣舞蹈藝術史,讓瞬間即逝的舞蹈藝術留下歷史想像的基礎。
最近浏览商品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