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ISBN |
9789862941744 |
定价 |
NT480 |
售价 |
RM75.00 |
优惠价 |
RM66.75 *
|
作者 |
謝仕淵
|
出版社 |
玉山社
|
出版日期 |
2017-11-10 |
装订 |
平裝. 全彩印刷. 330 页. 21. |
库存量 |
海外库存 下单时可选择“空运”或“海运”(空运和海运需独立下单)。空运费每本书/CD是RM18.00。 空运需时8-11个工作天,海运需时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时间不包括出版社调货的时间以及尚未出版的预购商品) |
|
有现货时通知我 |
|
放入下次购买清单 |
|
|
|
|
|
|
|
|
|
|
|
|
|
|
|
|
凡為臺灣棒球努力的一切,都將被記憶
臺灣人為何把棒球叫作柴球?最早打棒球的臺灣人是誰?
當年出國比賽的棒球小將們,除了比賽之外,最重要的任務是什麼?
最完整的臺灣棒球史
「逆轉勝」不只是棒球精神的最佳寫照,某種程度更代表著永不服輸的臺灣價值。
臺灣棒球走過百餘年歲月,過程當中有歡笑、有淚水,有榮耀、有挫折。臺灣曾經因為嘉農、紅葉與三冠王的勝利而熱血沸騰,也曾因為職棒簽賭歪風而低迷失落。但是,棒球魂始終不滅,每逢職棒開打或國際賽事期間,球迷「不曾塞車」,總是在場邊加油、吶喊,扮演最稱職的「10號隊友」。對棒球的熱情一直深植在臺灣人的心靈深處,隨時等待爆發。
本書為最完整的臺灣棒球史,作者謝仕淵為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副館長,2003年曾出版《臺灣棒球一百年》,10多年後的今日,他重新改寫,並按照時間脈絡,娓娓訴盡與臺灣棒球相關的人事物,讀來宛如觀賞一場球賽般,起伏跌宕,也從中感受棒球成為國球的偶然與必然。
熱血推薦
林華韋(前棒球國手,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校長)
周思齊(職棒選手,中信兄弟球員)
魏德聖(導演)
曾文誠(FOX體育台球評)
徐裴翊(Vamos Sports 翊起運動共同創辦人)
趙豪城(美國職棒資深球評)
從棒球引進臺灣談起,除了道盡臺灣棒球身世之外,也讓我們看見棒球與臺灣人精神的重疊與類同,原來臺灣人瘋棒球並非偶然。——魏德聖
通盤性地從過去到現在,由點到面,重啟這個土地上最重要的運動發展,其中有傲人的榮光時刻,但也有陽光照不到的陰暗面……而這也是本書的價值,凡曾為臺灣棒球努力過的一切,都會被記憶。——曾文誠
如果你看過二○一三年世界棒球經典賽,中華隊跟日本交手時,臺灣萬人空巷只為守在電視機前隔海為中華隊加油;如果你看過世界十二強棒球賽,林智勝對古巴轟出超前的三分彈、全場球迷瘋狂的模樣,那麼更應該了解,棒球是如何開始跟臺灣緊密相連的。——徐裴翊 |
|
|
|
|
|
|
|
|
|
|
|
|
|
|
目錄
第一章 日本時代
1.跟著山姆大叔走:成為世界運動的棒球
2.棒球日本化:武士道野球的出現
3.從隔閡到接受:運動的普及與推廣
4.野球熱的開端:棒球登陸臺灣
5.熱帶南國棒球風:臺灣南部的棒球源起
6.最早打棒球的臺灣人:從少棒開始
7.史上第一少棒冠軍:高雄第一公學校
8.原住民棒球的起點:花蓮能高團
9.大眾棒球時代:軟式棒球的發明與普及
10.KANO崛起:邁向甲子園的旅程
11.三民族,團結為臺灣:KANO的運動政治
12.榮光的傳承與延續:KANO「三吳」到洪太山
13.空中棒球賽:收音機廣播與棒球迷
14.棒球落難記:遙想球場種滿地瓜時
第二章 四零到六零年代
1.棒球大小賽與生活大小事:戰後初期的棒球賽事
2.當家作主:激情對峙的省運棒球賽
3.國手的出現:臺灣聯隊與中國代表隊
4.從艱困中開始:「棒球之父」謝國城
5.族群地理與運動版圖:棒球與籃球
6.軟性魅力:庶民、生活與打棒球
7.最具傳統的業餘棒球隊:臺電與合庫
8.華麗與落寞:大涼汽水與味寶味素
9.棒球的美援經驗:金像獎盃與可口可樂
10.東洋旋風:早稻田與巨人軍
11.睹物思球:球具與球衣的演變
12.白色恐怖與棒球:苗栗客家山城的棒球往事
13.連續發展與的生態丕變:為國爭光成為棒球新定義
第三章 七零年代
1.木棍打石頭:紅葉擊敗紅太陽
2.首登巔峰:金龍少棒與世界冠軍
3.瘋狂球迷:佔領球場大作戰
4.一九七四:世界棒球「三冠王」
5.球場外的戰爭:棒球運動中的政治運作
6.驚鴻一瞥:棒球娘子軍
7.南北戰爭:南美和與北華興
8.棒球記憶的武林聖殿:臺北球場的變裝與消逝
9.不可承受的重:臺灣棒球的陰暗角落
10.臺灣小孩的棒球夢:平民英雄與街頭戰場
11.神人都愛棒球:廟宇也辦棒球賽
12.螢光幕裡的球賽:人人愛看電視
13.「國球」危機:菁英化導致基層棒球萎縮
第四章 八零年代之後
1.外銷事業:異域的臺灣之光
2.成棒發展推手:嚴孝章與榮工處
3.成棒的榮耀與傳承:從洛杉磯到巴塞隆納
4.職棒在臺灣:洪騰勝與中華職棒聯盟的成立
5.走過二十七年:職業棒球的高峰與低潮
6.正港英雄:臺灣大聯盟
7.在世界最高舞台上發光:前進美國大聯盟
8.重返頂尖舞台:從世錦賽到經典賽
9.逆轉勝:尋找臺灣棒球精神 |
|
|
|
|
|
|
|
|
|
|
|
|
|
|
作者簡介
謝仕淵
因為打棒球而愛棒球,最後研究棒球的棒球人。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副館長。兼任教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立臺南大學、逢甲大學等校。
關注體育運動與國族認同的議題。編輯與著作《國球誕生前記 日治時期臺灣棒球史》、《日治時期臺灣棒球口述訪談》等書,並曾擔任電影《KANO》等棒球影視作品之顧問。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