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日文版序 序言 「慰安婦問題」的經緯 第一部 誰是慰安婦─國家的身體管理,民間人士的協力 第一章 強制連行或國家動員 一、到底誰「被強行擄走」了 二、從「唐行小姐」到「慰安婦」─隨著國家勢力擴張而移動的女性 三、被遺忘的協力者 四、為何會認為「挺身隊」等於「慰安婦」 五、殖民地的多重「謊言」 六、「二十萬受害少女」的記憶 第二章 消逝的「慰安所」記憶 一、日本軍人與朝鮮人慰安婦─地獄中的和平,做為軍需品的「同志」 二、戰場上的業者 第三章 戰後朝鮮人慰安婦的歸鄉 一、從日本人變回朝鮮人 二、死亡、殘留、歸鄉 第二部 「殖民地」與朝鮮人慰安婦 第一章 韓國內部對於慰安婦的認知 一、恐怖感導致的混淆 二、選擇性記憶 三、剔除異質雜音 第二章 記憶的鬥爭─韓國篇 一、記憶的再生產 二、解讀大使館前的「慰安婦少女像」 三、原慰安婦女性的自我表徵 第三章 檢視韓國聲援團體的運動 一、「挺對協」的影響力 二、當事人主義 三、「施壓」的矛盾 四、重新思考運動的目標 第四章 解讀韓國憲法裁判所的判決 一、提告者的主張 二、日韓協定的討論 三、日韓合併條約的約束力 四、帝國與冷戰的時代限制 五、韓國憲法裁判所對慰安婦問題的理解 第五章 反思「國際社會的認識」 一、《庫馬拉斯瓦米報告書》 二、《麥克道格爾的最終報告書》 三、美國參議院的慰安婦問題決議 四、ILO條約勸告適用專家委員會的見解 五、運動的弔詭─消失的「殖民地」問題 第三部 不同記憶之間的鬥爭─冷戰終結與慰安婦問題 第一章 否定論者的殖民地認識 一、朝鮮人慰安婦與民族歧視—以小說《蝗》為例 二、軍隊是慰安婦的「權力者」 三、國家與男性之「法」 四、「愛國」的慰安婦 第二章 檢視九○年代日本的道歉與補償 一、重新解讀「河野談話」 二、朝野政黨合作促成「亞洲女性基金」(AWF) 三、AWF成為道歉的「權宜之計」 第三章 再次期待日本政府 一、一九六五年日韓協定的限制 二、未完成的一九九○年代之道歉與補償 三、「國際社會的認識」與日本的選擇 第四章 期待聲援者更多的可能性 一、關於AWF的批判 二、政治現實與運動理念 三、語言政治學—贖罪金或慰問金 四、「道歉」的可能性與限制 五、「歷史」與現代政治 第四部 超越帝國與冷戰結構 第一章 慰安婦與國家 一、慰安婦與帝國 二、慰安婦與美國 三、慰安婦與韓國 第二章 迎創亞洲新局─戰後七十年‧解放七十年 一、「殖民地」的矛盾 二、冷戰格局的思維 三、如何解決問題 代結語 為何必須重新思考慰安婦問題? 參考文獻
作者簡介 朴裕河 一九五七年生,韓國世宗大學日本文學科教授。研究領域為日本現代文學、思想研究,譯有夏目漱石、大江健三郎、柄谷行人等人的作品。著有《超越反日的民族主義》(河出書房新社,二○○五年)、《追求歷史的和解:教科書、慰安婦、靖國與獨島問題》(平凡社,二○○六年) 譯者簡介 劉夏如 台大歷史系畢業,東京大學總合文化研究科國際社會科學專攻博士課程修了。歷任東京大學教養學部TA、日本學術振興會特別研究員、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共同研究員等,現為玉山社「亞洲新思維」企劃主編、內容力(Power of Content)公司出版顧問。 除譯介日本人文社會科學作品外,從台灣的視點出發,考察日本現狀與台日關係,相關評論散見《新新聞》、《想想論壇》、《信傳媒》等。近年特別著力於台灣慰安婦問題的研究,並發表一系列相關文章。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