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衰死:好好告別,迎接自然老去、沒有痛苦的高質量死亡時代
|
|
老衰死 大切な身内の穏やかな最期のために |
|
|
|
|
|
|
|
|
ISBN |
9789863428329 |
定价 |
NT320 |
售价 |
RM50.00 |
优惠价 |
RM43.00 *
|
作者 |
NHK特別採訪小組
|
译者 |
江宓蓁 |
出版社 |
三采
|
出版日期 |
2017-06-09 |
装订 |
平裝. 單色印刷. 248 页. 21. |
库存量 |
本商品已絕版無法銷售 |
|
|
|
|
|
|
|
|
|
|
|
|
|
|
|
|
台灣是亞洲第一也是唯一立法通過《病人自主權利法》的國家,
有8成3的國人有自主善終的意識!
但善終意識的覺醒,卻無法彌補「臨終教育」的不足。
NHK繼「老後破產」後,橫跨歐亞美採訪,蘊涵愛與科學的專題報導。
「老衰死」代表的是順應人體自然變化,從細胞老化→臟器衰弱→無痛離世。
面對高齡化社會不僅只是「拒絕延命醫療」,「老衰死」才是生命最美的告別。
「生是日常,死也是日常」
當我們習慣關注「生」而忽略「死」的時候,「死亡」就會變成可怕的存在……
學著用討論和陪伴,認識死亡的最後一哩路,相信每個人都有平靜結束生命的力量。
「日本2016年最新調查,55歲以上高齡者有91% 拒絕接受延命醫療!」
日本NHK金牌節目製作團隊,用真實案例醫學數據告訴我們,
如何照顧家人與面對照護時的不安。
資深女星樹木希林也說:「能這樣迎向人生的最後,是最大的幸福。」
採訪現場
臨終前,她們的故事
1. 母親前臨終前的最後一口冰淇淋是最大的喜悅
2. 沒有痛苦的永遠沉睡
3. 看著全身插滿管子的母親,這樣的我就是孝順嗎?
科學依據
揭開人類衰老的祕密
1. 老衰死的3大共通點
2. 挑戰人體最大謎團:死亡時會不會痛苦?
3. 何謂「高質量死亡法(quality of death)」?
4. 如何啟動人體的自然止痛模式?
5. 死亡時,人類的大腦狀態
本書特色
1. 首本討論「拒絕延命醫療之後」的最新老年醫學實錄:從安養院的「照護現場」和世界各國的「老衰研究」兩種面向,全方位、無死角的告訴年長者和家屬們,「老衰」一點都不可怕。
2. 國人對於老後和往生的意識逐漸轉型、成熟,從日本和歐洲各國的經驗,能帶給台灣社會不一樣的討論。
國內外暢銷佳績/得獎紀錄
★ 日本熱烈迴響NHK特別專題紀錄片專書
★ 德國國際最佳節目獎「intermedia-globe」銀賞
★ 國內專家、名人平靜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列)
小野 作家/北市影視音實驗學校 創校校長
朱為民 台中榮總嘉義分院緩和療護病房主任、2016 TEDxTaipei 講者
余尚儒 台灣在宅醫療學會 理事長
李紹榕 萬芳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
陳秀丹 《向殘酷的仁慈說再見》、《給愛的人沒煩惱、被愛的人沒痛苦》作者、陽明大學附設醫院醫師
陳炳仁 奇美醫學中心奇恩病房主任、台灣高齡照護暨教育協會理事
楊玉欣 立法院榮譽顧問
鄭弘儀 知名主持人
|
|
|
|
|
|
|
|
|
|
|
|
|
|
|
目錄
推薦序1 接受死亡,其實是接受生命/朱為民
推薦序2 以「老衰」為名的結束,最美/余尚儒
推薦序3 老衰死,幫助我們更了解死亡/李紹榕
推薦序4 自在迎接老衰死,拒絕被灌食/陳秀丹
推薦序5 面對死亡的必然與自然/陳炳仁
推薦序6 無懼人生終點 張開雙臂擁抱善終/楊玉欣
前言 透過「老衰死」,重新凝視死亡的形貌與本質
序章 尋求「平穩死」的真相
從10年前開始激增的「老衰死」
用真實案例與科學數據來探究老衰死
第1章 一位常駐醫生眼中的自然照護
採訪現場
領先全國的特別照護安養院‧蘆花安養院
在蘆花安養院,「年老或死亡都不是認輸」
從與疾病奮戰到貼近患者
不再死於醫院,選擇自然照護的人數增加了
溝通和討論,才是自然善終的最好方法
一杯水的臨終
自然照護的最佳典範
我的工作不是治病,而是觀察日常
第2章 臨終前,她的故事
採訪現場
「我拒絕延命醫療」
親人的願望與糾結的家屬
和家人討論過自己的臨終方式嗎?
忠實傳達自然臨終的使命與責任
漸漸變少的食量與進食方法
沒有痛苦的永遠沉睡
老衰死的共通點
第3章 老衰死到底是什麼?神祕的身體機制
醫學根據
「老衰死」的定義
認同老衰死的醫師,以及不認同的醫師
不同體系出身的醫生,得到的結果大不同
老衰死人數大幅增加的理由
第4章 自主進食,或是餵食延命
採訪現場
活用各種料理方式,增加進食樂趣
為了自主進食而做的「健口體操」
做胃造口術仍然可能引發誤嚥性肺炎
減少透過胃廔管攝取的營養量
減少或中止延命治療
醫療糾紛成了中止延命治療的阻礙
仍有八成的高齡者在醫院臨終
第5章 老衰死的共通現象「不再進食」
醫學根據
各國對於「無法進食」的對應大不同
美國老年醫學學會表明「不建議經管營養」
投入營養卻仍然無法延長壽命的原因
證明「吃下的東西也無法吸收」的數據資料
吃了東西,體重仍然減輕的兩大原因
第6章 揭開人類衰老的祕密
醫學根據
重視預防「高齡衰弱」勝過「疾病治療」
年齡增加的壓力使細胞加速老化
細胞老化雖然能防癌,卻讓身體持續慢性發炎
家人不吃東西,家屬的心情要如何照護呢?
臟器萎縮讓吸收能力衰退
腦部發炎會造成食慾衰退
死亡,就像是一一關掉電源的家
掌握老衰死全貌的大規模調查
百歲人瑞的生理機能變化
美國的因病死亡人數減少至12至15%
第7章 選擇老衰死的家屬的煩惱是什麼?
採訪現場
「臨終前是不是很痛苦」,家屬心中永遠的不安
家屬逐漸出現的心境變化
陪伴,是唯一也是最重要的事
臨終前,一口冰淇淋的喜悅
從照護的角度陪伴當事者也協助家屬
要如何接受摯愛之人的離去?
「這樣的臨終最適合溫柔的母親」
第8章 挑戰最大的謎團:死亡時會不會痛苦?
醫學根據
站在醫療第一線的醫生觀點
啟動自然止痛模式的條件
荷蘭舉行的痛苦指數等級測試
死亡時,人類的大腦狀態
現代科學所能做出的結論
第9章 家人離開後,家屬又得到了什麼?
採訪現場
平均年齡九十歲也能愉快復健
透過溝通和分享,達到悲傷護理的使命
從照護經驗中學到的東西
「自然最輕鬆」,來自石飛醫師的訊息
平靜結束生命的力量
第10章 歐美流行的「高質量死亡法(quality of death)」
醫學根據
瑞典的嘗試:死亡不是禁忌
日本正在煩惱如何提升「死亡品質」
世界第一的英國,「人生最終階段照護系統」
每月面談的重要性
推廣「善終」觀念的湯馬斯哲學
終章 在生與死的界線中産生安心感
樹木希林女士的訊息
來自觀眾的迴響
在World Media Festival獲獎
結語
|
|
|
|
|
|
|
|
|
|
|
|
|
|
|
作者簡介
NHK特別採訪小組
日本放送協會(NHK)紀錄片節目《NHK特別專題報導》的製播團隊之一,主題橫跨政治、經濟、世界情勢、社會議題、自然、科學、娛樂、運動等領域,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節目。節目中關注的社會議題,不僅日本甚至連帶引發台灣社會的討論,例如《老後破產》、《無緣社會》、《失智失蹤》等等。
譯者簡介
江宓蓁
廣島女學院大學文學碩士。
在翻譯之海努力掙扎求生的小小翻譯,目標是游遍各種不同的海域,以及在文章裡光明正大地寫出「非人哉」三字。
譯有《戀愛工學》(三采文化)、《向史丹佛、麥肯錫菁英學做永不後悔的決定》(八方出版),《巷弄間的妖怪們》《透明變色龍》(台灣角川出版)等書。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