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荀子的美學
|
|
Xun-zi’s Aesthetics |
|
|
|
|
|
|
|
|
ISBN |
9789863501886 |
定价 |
NT450 |
售价 |
RM70.30 |
作者 |
陳昭瑛
|
出版社 |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出版日期 |
2016-08-31 |
装订 |
精裝. 單色印刷. 544 页. 21. |
库存量 |
海外库存 下单时可选择“空运”或“海运”(空运和海运需独立下单)。空运费每本书/CD是RM16.00。 空运需时8-11个工作天,海运需时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时间不包括出版社调货的时间以及尚未出版的预购商品) |
|
我要订购 有现货时通知我 |
|
放入下次购买清单 |
|
|
|
|
|
|
|
|
|
|
|
|
|
|
|
|
荀子思想以美學始,以法哲學終。不論是美學或法哲學,其思想的精髓皆是「類」。
荀子是先秦儒家之集大成者,唐宋之後飽受誤解,地位一落千丈。本書希望讓荀子思想的精華重見天日。全書共分三部分,包括「類的自覺」、「類的本質」、「類的生活」,每部分含三章,共九章,以「類」的概念貫串各章,分別探討荀子與儒家的宗教性問題、荀子與《易傳》、《中庸》的系譜關係、荀子思想中的性惡說、公共理性與公共感性的相關問題,以及禮、樂、法作為「類的生活」如何實現荀子的王制理想。並運用黑格爾──馬克思學派的美學、維柯與赫德的民族詩學的思想資源,從中西匯通的美學語境彰顯荀子思想的精華。 |
|
|
|
|
|
|
|
|
|
|
|
|
|
|
目錄
序
導論
一、本書的兩個核心概念:「類」與「美學」
二、當代荀子學中的相關論述
三、「天人之分」的核心:分配、分擔與分享
四、人作為「類」的存有(Species Being):與青年馬克思的對話
第一部分 類的自覺
導言
第一章 荀子與儒家的宗教性
一、前言
二、黑格爾論中國宗教、自然宗教、民眾宗教與自由宗教
三、古代中國的自然宗教與先秦儒家的天命觀
四、「天無本體,工夫所至,即其本體」──從「不求知天」到「知天」
五、聖心:自由的心
第二章 從宗教性宇宙到詩性宇宙
一、前言
二、維柯的三時代說:神的時代、英雄時代、人的時代
三、大一(太一)的多重性:從太古、太一神到太極
四、詩性宇宙:以詩性解除神秘性
五、圖騰、占卜、神話、傳說:道德論述與政治論述中的詩性智慧
第三章 《荀子》與《易傳》、《中庸》的系譜關係
一、前言
二、人參天地:聖王的角色與工作
三、誠:不息的生命維持力
四、類:仁愛的客觀基礎
五、象:模仿與象徵
六、漸:教化之功效
七、結語
第二部分 類的本質
導言
第四章 性:性之惡及其克服
一、前言
二、從神話思維中的「惡」到理性思維中的「惡」
三、「惡」的敘事:憂患意識與罪惡意識(罪己自惡的意識)
四、化性之潛能與限制:聖人與元惡
五、結語
第五章 心:從主體性到公共理性
一、前言
二、心的「知、情、意」三面
(一)心之「知」:「道」是絕對的對象
(二)心之「情」:心的感性經驗
(三)心之「意、志」:道德主體與良心
三、從階級論心:君心與民心
四、仁心、學心、公心:公共領域中的「心」與語言的共同體
第六章 情:從自然感性到公共感性
一、前言
二、孔孟論「情」與荀子情論的突破
三、情、氣的存有狀態:感動、感應
四、情、氣的工夫論:以禮樂「養」情「治」氣
五、「情」的昇華:在「智、仁、勇」三全中安頓「情」
六、情與公共感性的養成
第三部分 類的生活
導言
第七章 禮:倫理的藝術
一、前言
二、禮的宇宙論內涵
三、模仿與抒情:禮儀的呈現方式
四、形式與內容︰情文俱盡
五、禮的風格︰中和
第八章 樂:從宇宙論到公共感性的培養
一、前言
二、模仿:比較美學的視野
三、儒家音樂宇宙論的開端:荀子的樂論
四、荀子與儒家的音樂發生學
五、軸心時代的脈絡
六、音樂與公共感性的培養
第九章 法:從道德向倫理世界的轉化
一、前言
二、儒家法哲學的屬性
三、荀子的「法」思想與自然法
四、黑格爾《法哲學原理》的對象:道德與倫理
五、邠國的故事:孟荀的「主權在民」思想
六、罪的主體及孝作為個人權利
七、結語
結論:荀子思想的整體特色
一、充滿美文的世界
二、通變觀
三、非同一哲學
主要參考書目
人名索引
名詞索引 |
|
|
|
|
|
|
|
|
|
|
|
|
|
|
作者簡介
陳昭瑛
1957年生,父親臺灣嘉義民雄人,母親臺南市人。臺灣大學中文系學士、哲學研究所碩士、外文研究所比較文學博士。現任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特約研究員、臺大儒學研討會召集人。曾任哈佛大學燕京學社訪問學人(1998-1999)、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短期客座教授(2002年4月)。曾獲第二屆五四文藝評論獎(1999)、臺灣大學教學優良獎(2006、2010、2014)、臺灣大學教學傑出獎(2016)。
著有小說集《江山有待》(1980)、《臺灣詩選注》(1996)、《臺灣文學與本土化運動》(1998)、《臺灣與傳統文化》(1999)、《臺灣儒學:起源、發展與轉化》(2000)、《儒家美學與經典詮釋》(2005),譯注馬庫色《美學的面相》(1987),另著有馬克思主義美學論文多篇及東亞儒學論文多篇。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