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本書立足於近代中國世俗化轉型的歷史背景,透過對五四時期新道德觀的研究,試圖回應如下問題:
第一,當功利與快樂成為這一時期新道德觀的基礎,五四時期是否提供了現代道德的價值標準?還是因為價值超越性的喪失,導致了中國社會的道德相對主義?
第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如果說,新教改革以來的西方現代社會,透過分離德性倫理與規範倫理,以期應對世俗時代的價值多元化挑戰,那麼,在五四時期的新道德觀當中,德性與倫理之間又形成了怎樣一種關係?
在五四過去將近一個世紀的今天,透過對近代中國思想史的「重新問題化」和對五四新道德觀的自我理解,或許有助於我們更深刻地把握世俗時代的價值命題,為多元現代性賦予更加豐富的內涵。
作者簡介
段煉
一九七七年五月出生,中國湖南長沙人,史學博士。現為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
導論
第一章 世俗時代的開啟:超越世界及其瓦解第一節 天:儒家的德性之源第二節 「仁」與「禮」的道德圖景第三節 從「天理」到「公理」:世俗時代的開端1.德性的退隱:從「理與勢」到「體與用」2.德性的旁落:來自「天演公理」的挑戰3.德性的沉淪:「力即理也」第四節 「個人」崛起:規範倫理的解體
第二章 五四時期的道德轉型第一節 「自作主宰」的人生:個人主義的興起第二節 當「功利」取代「善」:德性倫理的解紐第三節 呼喚「穆姑娘」:迷亂之現代人心
第三章 個人德性的重建第一節 五四的功利主義:「精神的」超越「物質的」1.快樂的「質」與「量」:兩種「功利主義」2.德性目標:人生境界的追求3.道德實踐:探詢「內在價值」第二節 五四的個人主義:從「小我」到「大我」1.「群」的嬗變:「無中生有造社會」2.人生價值:在「小我」與「大我」之間3.「不朽」:從「真我」到「真社會」
第四章 公共倫理的證成第一節 「公德」、「私德」與共同體第二節 從個人德性到公共倫理:「三綱」的抽象繼承第三節 追尋德性:在「政治共同體」背後結語 這個世界會好嗎:世俗時代的道德反思
參考文獻
後記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