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乘玄論》點校
|
|
Treatise on the essentials of Mahayana by Jizang: A punctuated and proofread edi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大乘玄論》,攝山三論學派「嘉祥大師」釋吉藏(549-623)用來開闡大乘佛法要義的集錄式著作。著作探及「〔真、俗〕二諦」、「八不〔中道〕」、「佛性」、「一乘」、「涅槃」、「〔般若、方便〕二智」、「〔諸佛〕教迹」、「〔菩薩〕論迹」等佛學重大論題,實大有益於後學深入佛教義海而覷得其理趣。
本書做為《大乘玄論》點校本,主要是為其文句分章別段,並且使用新式標點符號進行句讀,希望減少讀者閱覽該論時的障礙,以利準確掌握其文句意旨。此外,本書提供《大乘玄論》所引佛教經論,以註解補充說明出處,希冀有助於讀者深入吉藏佛學思想真義,貫通中觀三論思想內涵。
|
|
|
|
|
|
|
|
|
|
|
|
|
|
|
目錄
漢傳佛教典籍叢刊總序 釋果鏡
點校序
《大乘玄論》點校說明
【壹】導讀
一、《大乘玄論》的作者和分章
吉藏生平簡介
《大乘玄論》的八大主題及其分章
二、《大乘玄論》各章要義概述
第一章〈二諦義〉
第二章〈八不義〉
第三章〈佛性義〉
第四章〈一乘義〉
第五章〈涅槃義〉
第六章〈二智義〉
第七章〈教迹義〉
第八章〈論迹義〉
【貳】《大乘玄論》卷第一
第一章〈二諦義〉
第一節〈標大意〉
第二節〈釋名〉
第三節〈立名〉
第四節〈有無〉
第五節〈二諦體〉
第六節〈中道〉
第七節〈相即〉
第八節〈攝法〉
第九節〈辨教〉
第十節〈同異〉
【參】《大乘玄論》卷第二
第二章〈八不義〉
第一節〈辨大意〉
第二節〈明三種中道〉
第三節〈論智慧中道〉
第四節〈雜問〉
第五節〈論單複諸句〉
第六節〈明不有有〉
【肆】《大乘玄論》卷第三
第三章〈佛性義〉
第一節〈大意門〉
第二節〈明異釋門〉
第三節〈尋經門〉
第四節〈簡正因門〉
第五節〈釋名門〉
第六節〈本有始有門〉
第七節〈內外有無門〉
第八節〈見性門〉
第九節〈會教門〉
第十節〈料簡門〉
第四章〈一乘義〉
第一節〈釋名門〉
第二節〈出體門〉
第三節〈同異門〉
第五章〈涅槃義〉
第一節〈釋名門〉
第二節〈辨體門〉
第三節〈八倒門〉
【伍】《大乘玄論》卷第四
第六章〈二智義〉
第一節〈翻名門〉
第二節〈釋名門〉
第三節〈釋道門〉
第四節〈境智門〉
第五節〈同異門〉
第六節〈長短門〉
第七節〈六智門〉
第八節〈開合門〉
第九節〈斷伏門〉
第十節〈攝智門〉
第十一節〈常無常門〉
第十二節〈得失門〉
【陸】《大乘玄論》卷第五
第七章〈教迹義〉
第一節〈釋教不同門〉
第二節〈感應門〉
第三節〈淨土門〉
第八章〈論迹〔義〕〉
第一節〈明破申大意〉
第二節〈明四論宗旨〉
第三節〈明經論能所〉
第四節〈釋「中觀論」名〉
第五節〈明論緣起〉
|
|
|
|
|
|
|
|
|
|
|
|
|
|
|
作者簡介
吉藏大師/著者
吉藏(549-623),攝山三論學派一代大師,世稱「嘉祥大師」。祖籍安息,故人亦稱之為「胡吉藏」。七歲出家,師從法朗,勤習佛法,學識淵博,一生講經、說法、著述不曾暫輟,名揚陳、隋兩代,惠及中外諸國。據傳,講論《大品般若經》、《大智度論》、《華嚴經》、《維摩經》,各有數十次;開闡《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等「三論」法義,有一百餘遍;而解說《法華經》,則更高達三百多遍。現存《大乘玄論》、《三論玄義》、《大品經義疏》、《淨名玄論》、《勝鬘寶窟》、《法華玄論》、《中觀論疏》、《十二門論疏》、《百論疏》等專著或經論注疏本,計有二十六部之多。
陳平坤/點校
臺灣彰化縣人。國立臺灣大學哲學博士,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般若中觀經論、中華禪學、三論宗學、天台宗學。著有《僧肇與吉藏的實相哲學》、《慧能禪法之般若與佛性》、《佛門推敲——禪.三論.天台哲學論著集》,以及學術論文三十餘篇。
|
|
|
|
|
|
|
|
|
|
|
|